7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青青园中葵,古韵焕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为了更深入了解葵艺,走进了葵博园和南坦葵林,追溯葵艺本源,于当日前往葵博园和南坦葵林参观并调查。
图为葵树博览园前集体合照 高美琦供
葵博园内种植了世界各地的葵树品种,园区内的葵树品种达到了四五十种。这些品种不仅包括了新会蒲葵这一特色品种,还有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棕榈科植物。葵博园作为展示葵文化和葵艺的重要场所,不仅展示了葵树的多样性,还展示了葵艺制作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内涵。葵博园内的葵树品种数量丰富,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和学习葵文化的绝佳场所。葵树博览园内摆放有葵扇制作流程的雕像,还有各式葵艺制品,其中包含有三脊火画扇、五脊火画扇、竹箨画扇、葵篮、葵宫灯、葵帽、葵座垫等几十种的葵工艺品,折射出劳动者的勤劳、智慧与心灵手巧。
图为葵博园内展示的葵扇制作过程的雕像 邓靓媛供图
团队成员通过对参观游客登记表的观察和一些与馆内工作人员聊天的内容得知,前来葵博园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大多数都是应学校要求来体验的中小学生,少部分是自己主动前来的游客。葵艺制品早已走入江门寻常百姓家,因此当地人认为这项技艺具象化的制品不值得他们大费周章地来葵博园观赏。葵艺在互联网上本就没有较多流量,导致外地游客也不会对一个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非遗技艺感兴趣,更不会来葵博园参观。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如何让葵博园这一承载着丰富葵艺文化的瑰宝获得更多关注与流量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宣传问题,而是关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大课题。诚然,仅仅依靠形式主义的宣传手段,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一定的眼球,但若要真正让葵博园及其所代表的葵艺文化深入人心,就必须采取更为深刻、全面的策略。
实践团队参观完葵博园后来到了南坦葵林湿地公园。葵林总占地面积超过1500多亩,生长着我国乃至新会地区独有的蒲葵林。这些蒲葵树,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守护者,更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中最低树龄已达130年,每一株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故事。树干挺拔,枝叶繁茂,它们以独有的姿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风貌。蒲葵林,这片新会独有的自然遗产,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新会人民世代守护的宝贵财富。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那些愿意放慢脚步、聆听自然之声的人们前来探访,共同感受这份来自古老时光的宁静与美好。
图为南坦葵林湿地公园 周欣供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青青园中葵,古韵焕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探访了葵博园与南坦葵林湿地公园,深入了解了葵艺文化。葵博园内,团队成员见识了全球葵树品种的多样性及葵艺制品的精湛工艺;南坦葵林湿地公园中,百年蒲葵树见证了时光的流转,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自然与历史的和谐。通过今日学习,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了葵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激发成员们思考和探索适合新时代葵艺发展的新出路。
通讯员 邓靓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6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