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斗笠,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为了去体会马尾斗笠的实用性和文化意义,深入了解这一古老工艺的魅力与现状。7月18号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红蕴”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了贵州省凯里市湾水镇的格种村,与马尾斗笠的传承者——吴远忠老师进行了交流。目睹了马尾斗笠的编织过程,了解到了这项技艺的发展现状,并感受到了马尾斗笠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远忠老师自幼跟随父辈学习马尾斗笠的制作技艺,据今已有46年了。由于对马尾斗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便逐渐掌握了这项传统的编织工艺,成为了当地马尾斗笠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他的工作室,坐落在一个宁静村庄角落,远离喧嚣,却充满了匠人的执着与坚守。
团队初到,吴老师便热情地迎接了我们,随后带领着我们参观制作马尾斗笠的工作室。只见一件件光鲜而又精美的斗笠放置在架子上,老师告诉队员们每一件斗笠都上了蜡。在吴老师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从选材的严格要求,到编织的精细技巧,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匠人多年的心血,制作一顶优质的马尾斗笠,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尤以编织环节最为关键。
图为吴老师正在使用木刀将优质水竹划成条,再将其破为三层,以长指甲为刀, 将一二层划为细条后,再将细条进一步划为细如发丝的篾条。尹义成 供图
在采访的过程之中,吴老师拿出了一件兜里的半成品并为我们现场讲解起了马尾斗笠的编织过程及关键步骤。只见吴老师手指翻飞,马尾在他手中迅速交织成紧密而美观的图案,竹子、马尾、丝线等,看似平凡的材料,在吴师傅手中却能幻化成精美的斗笠,让队员们叹为观止。从材料,工具的选择到晒烤与校准,包含了十几道工序,在吴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便是编织技巧——在骨架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编织工作,篾条加工成宽不过3毫米、厚不超过1毫米的细篾,这需要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吴师傅的斗笠笠面上的竹篾纵横交错、均匀铺开,展现出非凡的手工技巧。
图为吴远忠老师正在为队员们现场编织马尾斗笠,每一编都细致有力,都注重细节和品质。尹义成 供图
在采访之余与吴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马尾斗笠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市场需求逐渐减少。然而,吴老师依然坚守着这门手艺,就像老师所说的“像城市的各类仪式需要我们的马尾斗笠,但产量太少,我想打破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积极带动年轻人,并进一步完善马尾斗笠,不仅是让它在格种村陪嫁,更多地是让它走到外面去”。为此,团队成员们会为马尾斗笠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计划通过制作宣传视频和撰写稿件的方式,加大对马尾斗笠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们与吴远忠老师在工作室前的合影。尹义成 供图通过这次实践调研,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不易。吴远忠马尾斗笠,制作的不仅仅是一顶斗笠,更是一份坚守、一份薪火的传承。队员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传统工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讯员 尹义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6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