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去感受非遗文化之间的交织与碰撞;去理解古人传承技艺时的伟大智慧;去发掘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背后的“春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去领悟苗医药的“口口相传”与古法造纸的“书墨相传”之间独特的融合魅力。7月11号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红蕴”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分别前往了遵义市播州区的廖氏化风丹有限公司与枫香镇“花茂人家”小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及“古法造纸技艺”展开了文化调研。了解了这两项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并深刻体悟到了中华民族珍贵非遗文化之间的融合方式之独特,发展方式之新颖。
东坡居士临江驻望只为对长天慨叹 “大江东去,浪淘尽”,历史长河不断流逝,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条长河之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同样,我们的非遗文化也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碰撞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诗仙李白步傍深潭只为对挚友抒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不舍和感激之情,同样,非遗文化之间的联系也是如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如同真挚的友谊一般,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掂起,观察到的,是一颗小小的药丸;置于掌心,感受到的,是苗族数代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的凝聚,是中医药师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和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服下,体悟到的,是以独特的疗效造福了无数脑部患者的“神丹”,是苗族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民族自信,更是那一份千年以来“口口相传”的坚守与传承……至此,望君知,苗医药的传承不仅是一种为众生延年益寿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希望的传递与民族精神的延续。
图为廖氏化风丹的实物展示,主要用来治疗脑部疾病,与苗医药的治疗理念相契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义成 摄
可谁知“尘缨世网重重缚,回顾方知出得难”,历史的长河浩瀚如此,苗医药“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虽然流入江河的过程十分漫长且艰难,但它从来没有因泥沙固石而停止“奔腾”,始终以“不息”的姿态携着中华民族古医药文化的精华朝着江河永远地“奔腾不息”下去。
图为前人用来记载苗医药治疗理念与制作技艺的竹书,体现出了古时记录文字的不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义成 摄
而帮助苗医药最终汇入广阔江河乃至大海的是——古法造纸技艺。在这趟蜿蜒曲折的“旅行”之中,溪水难免会分支而流入其他的河流。由于早些时候没有纸张的记载,苗医药文化在传承时有很多制作技艺与医药理念或是丢失,或是出现记录上的偏差。不过当造纸术问世后,苗医药的文字记录,精神理念以及传播传承都有了物质上的载体。此刻,我的灵魂仿佛溯回到了那伟大的时刻——苗族人民将他们的智慧与经验融入到了纸张当中,千年“口口相传”的传承在这一刻彻底融入了历史的浩瀚长河之中,并随之汇入更为广阔的江河,世间苍生的疾苦似乎也在这一刻一并褪去。
回顾往昔,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苗医药与造纸术千年来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冥冥之中的传承与守护却有着独特的交织艺术。造纸术提供载体使苗医药得以深入民心,让每家每户都能够了解并学习医药知识;而苗医药独特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文化体系又为造纸术的传播提供了文化价值,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
再闻今朝,时光知味,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千年之后,两种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之中都形成了不同的非遗形式——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与古法造纸技艺。前者成立公司获得了更大的经济价值以及更好的传承,后者与旅游行业结合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以及更新颖的文化价值。他们都因“不啻微茫”的态度获得了“造炬成阳”的满怀。
图为队员在体验 “纸浆压花画”。这是古法造纸的一种创新形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义成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1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