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乌石峰村,坐落于乌石峰后山脚下,距县城40公里之遥,是一个拥有566户村户、2133名村名的村落。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该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因此,2014年,乌石峰村被正式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水不通,路不平,电不稳,是当时最为真实的写照。
然而,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党建工作的扎实推进,乌石峰村近年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引领下,该村实现了基础设施、民生福祉和文旅产业的全面飞跃。近日,我们走访了乌石峰村,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深入交流,深入了解了该村的发展变化。
走进乌石峰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完善的排水设施以及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乡村的新气象。村干部们丁勇主任在接受采访时骄傲地告诉我们:“过去村里只有一条狭窄的泥沙路,每逢雨天便出行困难。但得益于2015年在党员干部的支持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道路被改造成了五米宽的水泥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然而随着三十六坊落户,车辆增多,错车成为难题,这条路又显得不够用了。幸运的是,2020年,驻村工作队员帮忙争取到改造项目,如今成了七米多宽的柏油路,极大的促进了交通运输和文旅产业的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丁勇主任交流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乌石峰村的民生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三十六坊的建设项目成为了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务工难题。退役老兵王伟林告诉我们:“三十六坊不仅给我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我负责交通管理、人员安排和采购等工作,感觉每天都充满了干劲。”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退伍老兵王伟林
此外,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也为乌石峰村的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村落文化,乌石峰村因地制宜,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文旅项目,吸引了大量研学队伍。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村里还成立了民宿合作社,为村民开辟了额外的收入渠道。民宿负责人冯运芝说:“三十六坊带领我们做民宿,一共有四家,还加强了我们村子的绿化,搞了建设,修起了油路,很好嘞。”
乌石峰村的发展,是“党建+”模式实践成功典范,也是无数中国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奋力书写的缩影。通过持续探索“党建+乡村振兴”模式,挖掘乡村内生动力;通过“党建+产业”融合,为村民打开致富大门,再通过“党建+旅游+研学”的发展路劲,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乡村的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45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