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榆林7.12电(通讯员:张效宁)
在七月的流火中,西安外国语大学“普”润乡村,“语”你同行——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于 7 月 11 日至 7 月 14 日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开展实地调研,在实践中探索普通话推广新形式、新方法,充分总结工作经验,为普通话推广工程贡献青年力量、为乡村振兴和地方文化事业保护与传承提供青年智慧。
图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当地民俗通讯员 郭嘉供图
7 月 12 日,实践团成员满怀热忱地走进了子洲县民俗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宝库,为实践团成员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首先,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其专业且饱含深情的讲解,向成员们展示了子洲独特的石雕艺术与石雕作品。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子洲县深厚的“石雕文化”底蕴慢慢浮现在实践团成员眼前,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馆内陈列的造型各异的石雕作品映入众人眼帘,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石狮巍然耸立,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随后,讲解员向众人展示了子洲当地享誉盛名的泥塑艺术,一个个雕刻精美的“泥人”让众人发出阵阵惊叹声,那精美的线条与传神的造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面花作品,不仅给众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让人体会到了民间艺人倾注在作品中的人生态度与人生志趣。它们不仅仅是民间手工制品的璀璨结晶,更是民间艺术“手口相传”的传承;最后,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子洲当地的特色美食,画面中的各色美食仿佛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流连忘返”。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一碗面条升腾的热气,是人间的“烟火气”、是在外游子的“乡愁记忆”;一座民俗博物馆很小,小到几分钟就能走遍它的每一个角落。一座民俗博物馆很大,大到无法用言语诉说这千百年历史的辉煌。从大气蓬勃的石雕艺术到细致精美的剪纸窗花,一件件、一幕幕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这片黄土地上的人的淳朴与善良。
图为博物馆展出的泥塑作品通讯员 郭嘉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探究普通话推广在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工作人员着重阐述了推广普通话对于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普通话如同一座桥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子洲的民俗文化瑰宝。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子洲的石雕、面花、传统美食和民俗文化活动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喜爱。普通话如同一把利剑,破除了横在游客与作品中间的壁垒,向世人传递蕴藏在艺术作品背后民俗文化与“匠人精神”!在众多非遗文化濒临失传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用普通话讲好非遗故事、传承非遗艺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工作人员通讯员 郭嘉供图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子洲县的民俗文化,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在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中的关键作用。相信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珍宝”被发掘,民俗文化也会更好地传承下去,留住在外游子的“乡愁记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5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