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信宜竹编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生命力,广东医科大学玉都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于7月10日赴信宜合丫河村开展竹编非遗文化系列活动,旨在通过青年人的视角,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发展态势,为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信宜竹编找寻方向。
信宜市属“八山一水分田”的山区,林木竹藤资源十分丰富,山好水好生态好,青青翠竹俯拾皆是,竹编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因此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为了解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发扬,服务队成员对信宜恒嘉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李木盛师傅、信宜市盈兴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唐苇菘进行了采访。
“徒弟谁想学都会教他的啦,现在年轻人都很少织竹篮了”非遗竹编传承人李木盛师傅坦言,竹编的传承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自己十分愿意倾囊相授,新老手艺人的传承也是让传统竹编吐故纳新的过程,这样才能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过去大多数都是留守在家的妇女或者老人编织的,这个手艺帮助了他们,让他们能维持生计。”信宜市盈兴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唐苇菘谈起竹编,感慨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信宜竹编对信宜人民来讲并不只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是养家糊口的方式。“像我们盈兴这样的企业,信宜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帮信宜人民走上幸福路的。”周边村民通过“农户+企业”的新模式,或将自家编织的竹器送到企业进行出售,或到企业参与到竹编器具的规模化生产,以此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采访过后,服务队成员也体验了信宜非遗竹编的制作过程。在李师傅的指导下,服务队成员先选择合适的竹子,并按照竹节的位置进行去节,取中间笔直的竹筒部分,去除表面的竹青,然后对看下来的竹子进行刮青、分类、破竹,再用破篾刀进行分片和刮片,去除多余的竹黄,形成柔韧性强的竹片。之后的工序,便是用成型的竹篾进行编织,形成初步的竹篮工艺品,这些半成品将会被集中收购到工厂中,再进行过火去除毛边,过漆(使其更有光泽),上色,进一步晾晒等工程。
在参观完整个生产工序并体验部分环节后,服务队成员对非遗传承人由衷的敬佩更多了几分,正是无数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不懈坚持,才铸就了信宜竹编的竹韵匠魂。“现在,信宜竹编不再像以前,单一用竹做产品了”体验参观过程中,当地师傅向服务队成员介绍道,如今在编造过程中,竹芒藤柳等各式原料均可选用,还创新出竹藤、竹木、竹芒、竹铁混合编织等,造型精美,又兼具实用价值,行销海内外市场,每年出口2亿件,金额达10亿多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英国、东南亚和港澳等地区,广受好评。
时代变迁,竹编韵味难改,它不仅是信宜人民在异国他乡的精神寄托,也是一代又一代信宜乡民走上幸福路的依托,更是当之无愧的信宜“名片”。这项流传百余年的古老技艺,正在新时代下,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悉,广东医科大学玉都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4月,成员大多是信宜籍的学生,今年服务队围绕“寻觅非遗瑰宝竹编韵,情深系住信宜千万家”开展三下乡活动,锚定文化传承这一时代命题,重点宣传信宜本土非遗竹编技艺,为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探寻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新模式做出一定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09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