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是弘扬民族艺术的先头兵,“非遗进校园”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要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引入学校,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但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在非物质文化浸润下乡村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各种问题。为进一步体现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继承作用, 我作为曲阜师范大学“梦栖山野,踏梦追风”实践队的一员对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相堂小学等学校进行了走访,了解当地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同时为学生讲解非遗文化相关知识,对非遗文化浸润下乡村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运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梦栖山野,踏梦追风”实践队采访相堂小学校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甲栋 摄
通过调研,我发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更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热爱。我认为这来源于我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我国文化强国等战略是分不开的。调研过程中,相堂小学校长也表示当地学校重视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不断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在我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通过将其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直观、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技艺、民间艺术、节庆习俗等,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域和人文信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感受民间艺术的生动活泼,品味节庆习俗的喜庆氛围。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更加全面、深入,从而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通过非遗教育,学生们还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既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又能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元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调研中我还发现,非遗文化进校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些非遗不便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们难以真正理解非遗的内在价值,只是单纯明白何为非遗,并且大多数非遗仅仅是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没有经过亲身动手实践,这不利于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我认为,当地政府应当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非遗文化进校园”,并且学校也应当多多组织相关活动,运用多方力量,共同助力“非遗文化进校园”,赋能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采取参观博物馆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好理解明白热爱非遗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梦栖山野,踏梦追风”实践队为学生讲“非遗”知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甲栋 摄
非遗进入课堂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也是对当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和补充。我相信只要运用多方力量,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非遗文化的讲解与宣传,继承与创新,非遗文化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的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一定会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78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