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安徽学子三下乡:触历史之殇,探访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孙富贵 王家鑫 姜

以缅怀之心,铭记历史之痛,2024年7月4日,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实践队共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团队成员访问前来参观的游客,了解到他们在此认识到了日军的暴行,敬重革命英烈的无畏精神,以及体会到前来的诸位中国同胞的爱国情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座遗址型纪念性历史博物馆,该馆是为了纠正被日本扭曲否认的历史以及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同胞而建,同时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时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碑 安徽工业大学通讯员 孙富贵 供图)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南京实施的大规模屠杀事件,给无数无辜的中国同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和纪念,不仅是悼念遇难者的场所,更是历史教育和和平宣传的重要平台。

踏入纪念馆的那一刻起,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沉重而庄严的气息。实践团成员们首先来到了雕塑广场,目睹了很多遭受列强无情暴行摧残的国民石像,绝望的母亲,死去的孩童,垂死的老人,这些扭曲的雕像无声地呐喊,都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惨痛,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无声地诉说着战争带来的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特别是那座高12.13米的主雕塑《家破人亡》,更是让人感受到母亲失去孩子后的无尽悲痛,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进入正门后,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代表三十万遇难同胞的三十万颗石子,他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个数量的震撼,还有弱国弱民的受屠的无助,参观者无不面色凝重,神色哀恸。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外雕像 安徽工业大学通讯员孙富贵 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进入纪念馆展厅,开始了他们的历史之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毫不掩饰的揭露了这段血腥罪恶的历史。馆内展出的每一幅黑白照片、每一件历史遗物,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泪的历史。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过程到影响,从幸存者的口述历史到国际社会的反应,每一个细节都让人震撼不已。在“12秒空间”里,伴随着低沉的钟声,每过12秒就有一盏灯光熄灭,象征着一名无辜生命的消逝,这种直观而震撼的方式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残酷。

馆内还陈列了大量侵华目军遗留在屠杀现场的证据,曝光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报刊杂志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实报道,展示了大量不清晰但震撼人心的纪实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存在的1000多为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事物。实践团成员们亲眼看到被屠杀者的人头挂在匪徒的刀尖上,看到曾染满鲜血的兵刃和机枪。甚至,考古人员部分发掘了当年万人坑的遗址,同胞扭曲碎裂的骨殖也在幽幽诉说着他们生前的痛苦遭遇。幸存者泣血的语录、诉说暴行的新闻稿件,锈迹斑斑的凶器都铿锵有力地佐证着侵略者矢口否认的暴行,也切实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历史。每一样展品,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与和平的弥足珍贵。参观到这里,成员们举头看到赫然的几个大字“通难者300000”,他们心中难以平静。三十万再也不是一个数字,这是三十万的生命,三十万的同胞。

(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语录 安徽工业大学通讯员孙富贵 供图)

走出展馆,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念馆的讲话展板映入眼帘:“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图为实践团员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结束语合影 安徽工业大学

通讯员孙富贵 供图)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和平的珍贵,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中国人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以及为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此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激发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华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68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暑期社会实践——南京市卫计委之行

2016年7月6号,二孩政策对女性的影响调查小分队来到南京市人民政府卫计委对信访部的陈主任进行了采访。主要是为了对二孩政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政策方面深入理解二孩政策。 …… 查看全文 >>

南师大“二孩政策对女性的影响调查小组”采访南京雨花台区妇联

2016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二胎政策对女性的影响调查小分队来到南京市雨花台区妇联对雨花台区妇联主席进行了采访。…… 查看全文 >>

暑期实践扬州行

暑期实践扬州行7月7日,我们小分队一行三人来到了景色秀丽的月亮城扬州。9点半左右抵达扬州后,我们根据联系好的机构开始我们的调研采访活动。 …… 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

探秘语言景观,延续爱国火炬

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赴凭祥市开展友谊关“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研,感…

河海学子源泉工程回校宣讲

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宣讲活动报道2月17日,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在学校礼堂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宣讲活动。团队成员韩孟昀、郑钧…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 凝聚奋进新力量”宣讲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2月23日,聊城大学沂蒙精神红韵志愿宣…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乡村教师访谈社会实践活动

为记录乡村教育变迁历程,弘扬乡村教师的坚守精神,深入挖掘乡村教师的教育故事,寒假期间,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4级4班…

最新发布

走进田间地头,捕捉红绿融合新名片
2024年7月17日至23日,华南师范大学初心如磐实践团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政策号召,与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结对,前往实地开展系列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利用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为当地红绿旅游融合发展战…
二师学子三下乡:绿色教育 环保于心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30日电(通讯员王诗婷)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同学们的环保责任心,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于7月30日到西流河镇塘湾村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堂绿色教…
童心相伴 夕阳同辉—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同大镇“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团——志愿者团
【童心相伴夕阳同辉—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同大镇“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团——志愿者团队走进庐江县同大镇灵台村开展安全教育课】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他们在面对各种安全风险…
“藏语传情,三下乡教育新篇章:湖北二师学子筑梦乡村小学“
在炎炎夏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一群青年学子带着满腔的热情与责任,踏上了“三下乡”的征途,为乡村小学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藏语学习之旅。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与心灵的触碰。【文…
创意在“叶”间:树叶贴画课堂的奇妙世界
创意在“叶”间:树叶贴画课堂的奇妙世界近日,一场充满创意与自然之美的树叶贴画课堂在云梦县下辛店镇“希望家园,暑假学堂”成功举办。这一独特的课堂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共同探索树叶艺术的魅力。课…
支教之旅:智汇古韵,创焕永旌
支教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能够带来教育资源,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对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来自不同地方的20多名河南科技大学学生…
童心相伴 夕阳同辉—“一老一小”大学生教育关爱服务团助力同大镇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
【童心相伴夕阳同辉—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同大镇“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团——青春驻守生命线,大学生助力同大镇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2024年7月25日是联合国设立的世界防溺水日,一支由巢湖学院数学…
小火柴烛光助力志愿服务队:探索均州红色历史,发扬丹江红色精神
在2024年7月19日这个充满阳光的日子,小火柴烛光助力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丹江口党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这次活动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一次对队员们精神上的洗礼和教…
小火柴烛光助力志愿服务队:探索南水北调历史,发扬光辉时代精神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意义和背后的故事,7月18日,小火柴烛光助力志愿服务队前往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展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调研活动。南水北调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展示南水北调工程伟大成就的专题性博物…
小火柴烛光助力志愿服务队:谆谆守水志,探水丹江口
7月17日,小火柴烛光助力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前往丹江口市农夫山泉公司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参观学习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亲身了解了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流程,还加深了他们对环保和公益的认识。上午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