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青火”突击队在湛江体育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条例》为核心的普法教育课,开设该课旨在让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学生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无限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欺诈、信息泄露等犯罪行为以及未成年人普遍沉迷游戏、冲动消费的乱象。为了遏制该乱象的进一步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于2021年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条例”一章,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填补了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空白。
网络保护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严密的领域,我国努力打造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网”——青少年个人保护、社会各界的保护(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国家保护。因此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围绕这张保护网展开。首先,陈军老师讲述了青少年个人应该如何增强网络安全素养,自己学会保护自己,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几个议题讨论让大家思考当自己面临一下几个网络情境时,大家应该怎么处理。
接下来,由何慧峰老师讲解“社会保护”。社会保护包括几大主体:家庭、学校、社区组织、智能终端生厂商(网络信息服务商),法律对这几个主体的社会保护义务提出了不同要求,何老师通过一个抽签游戏来让学生对社会主体的法律保护义务进行判断,深化大家对“家-校-社”这一网络保护机制的理解。
陈军老师正在辅助何慧峰老师进行抽签互动
最后,我们详细讲解了“国家保护”,国家主要是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大方向保障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并维护安全秩序,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特殊保护。
两位老师正在详细讲解国家的网络保护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法律教育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因为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我从“青少年-社会(家校社)-国家”这一张保护网出发,让学生把握住这个保护网的结构主体,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法律转化为模型范式这种简单的知识体系,显著提升了普法课堂的时效性、记忆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41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