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鄂州7月23日电(通讯员 叶语瞳)7月17日,在今天,志愿者准备了非遗介绍—带领孩子们一同走进灯的世界。花灯,又名灯笼,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兼具生活实用性与审美性的传统工艺品。在古代,花灯主要作为照明工具,由纸或绢作为外皮,竹或木条作为骨架,中间放置蜡烛或灯泡。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灯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中的重要装饰物,特别是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中,花灯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花灯自汉代诞生以来,经历了唐代的繁荣兴盛和宋代的广泛普及,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式和精湛的工艺。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花灯艺术流派,如泉州花灯、自贡花灯、佛山彩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非遗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展览、培训传承人等方式推动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新型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涌现,花灯的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听到要介绍花灯,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们纷纷坐直身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可能会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花灯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元宵节要挂花灯?”“这些花灯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在了解到花灯的制作工艺后,许多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亲手尝试制作。他们会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甚至主动要求上台帮忙,或者课后缠着家长要材料自己回家做。在介绍不同种类的花灯时,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他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熟悉的动画角色、故事场景,或者突发奇想地提出一些创新的设计思路。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如果我能做一个会唱歌的花灯就好了!”通过了解花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会意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灯亮起来时,孩子们的脸上会洋溢出满足和快乐的笑容。他们会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志愿者和同学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和心得。这种成就感和快乐感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地探索和创新。
图为志愿者开启课程。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郑安娜 摄
图为志愿者语孩子互动。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郑安娜 摄
图为孩子积极回答问题。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郑安娜 摄
图为志愿者播放教学视频。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郑安娜 摄
图为孩子认真回答问题。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郑安娜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09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