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以深挖非遗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为内推力,“日永月新·曲乡筑梦”实践队前往吉安市永新县曲白乡院下景区走访当地非遗技艺传承人,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着眼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要点。
鼓鸣岁月悠
鼓,作为民间常用的一种敲击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鞔鼓传统技艺在永新县驺冈岭自然村已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代代相传,从未间断。7月15日上午,实践队走进驺冈岭鞔鼓非遗体验馆内追寻非遗魅力。场馆内独特的鞔鼓工具整齐陈列,历史照片醒目悬挂,各类成品鼓琳琅满目,精美的鞔鼓或小巧玲珑或大气磅礴,皮革与木材的香气萦绕全屋,极具感官享受。实践队队员们认真参观学习,透过老旧照片追溯往日工匠辛勤劳作的场景,且积极与手艺人交流互动。第 87 代传人郭新华坚守传统并大胆创新,设计出众多款式新颖的“永新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备受青睐。
交谈中,队员们得知鞔鼓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永新政府积极制订抢救保护与传承计划,拨出专款予以扶持,为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永安鞔鼓以其品牌效力拉动旅游业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实践队亲身体验蒙皮、敲击定型等制鼓工序。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处理好的皮革覆盖在鼓身上,努力做到平整贴合并,并根据手艺人的指导来控制力度和节奏,以使鼓的形状更加完美。在体验的过程中,实践队真实感受到工匠们对鞔鼓传统技艺的坚守和热爱,他们的付出令人敬佩。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体验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永新驺冈岭鞔鼓制作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它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我们要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使其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
编织情韵长
7月15日下午,实践队队员们于曲白乡院下非遗馆开展非遗编织技艺调研,体验永新牛田草席、竹山草扇和红军斗笠的制作。小队了解到永新牛田草席制作技艺发源于曲白乡牛田村,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宋朝,在清朝乾隆时期发展至巅峰。牛田草席,以原色的素席为主,兼产少量各色彩图花样草席,具有细致精巧、色泽清雅、久用无损的特征。上手体验后,实践队队员才切实感受到制作技艺的繁琐精密,编织时,添草、压草都要力度相等,密度相等,极其考验手感。
随后,竹山草扇非遗技艺传承人罗师傅带领实践队队员体验竹山草扇的制作。罗师傅手指翻飞,不一会粗糙的粽叶便已有了扇子的雏形,但队员们总是不得其法,手忙脚乱。面对众人的称赞,罗师傅轻轻摆手,“我从小跟着学,数不清做了多少个了,自然手快。”话语虽简单,但罗师傅手间的厚茧足以突显她付出的艰辛,每一根粽叶的交织都是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每一个精致的作品都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最后,实践队队员将目光转向了红军斗笠。红军斗笠跟随着战争的硝烟历经了解放全中国的艰苦历程,有着不惧困苦的红色基因,是久居山乡、勤劳勇敢又极富创造力的永新人民智慧的结晶。斗笠集防晒,避暑和遮雨的优势于一体,如今依旧在乡村市场广泛应用,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实践队队员们拿着象征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斗笠,仿佛能与先辈共忆往日时光。
曲白乡政府深入挖掘和整理乡村非遗资源,加大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探索非遗技艺与文旅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本次走访调研,实践队成员切实感受到非遗技术和文旅产业结合对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非遗技艺不仅是乡村的文化瑰宝,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实践队成员也将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新媒体技能,积极宣传非遗文化和文旅结合的成果,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视频等方式,向更多人展示非遗技艺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06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