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走进当涂,探索非遗魅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了更好的了解、传承中国非遗文化,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非比寻常,遗揽风采”暑假实践团队于7月16日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参观当涂非遗文化。
首先,他们进入当涂文化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当涂县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馆,不仅是当地文化活动的中心,更是展示当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在文化馆展览厅内,他们听着馆长介绍姑孰画派的创作背景,这些画作多为当涂本地人创作,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墨,展现了当涂山水风光的秀美与历史文化的厚重。
(图为实践队当涂文化馆 中国青年通讯员 张路 供图)
随后,团队来到了当涂民歌艺术馆,这座艺术馆不仅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非遗类民歌艺术馆,也是当涂民歌的重要传承基地。据了解,这座民歌艺术馆原为民办性质的,馆长张红燕建造这座艺术馆的初衷是为传承中国非遗文化——当涂民歌,随着这座艺术馆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渐渐成了公办性质的艺术馆。一踏入艺术馆,悠扬的民歌旋律便迎面而来,让人瞬间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在艺术馆内,同学们有幸见到了当涂民歌的省级传唱人张红燕馆长。张馆长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并详细介绍了当涂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传承现状。她表示,当涂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如果未来有机会,希望非遗文化能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相辅相成。“早期人类在劳动中产生最初的“劳动号子”,这是当涂民歌的萌芽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劳动号子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旋律和歌词的民歌形式,现代人们已经很少有在田地干活的经历,我们可以利用3D技术重现当时当涂农民对歌唱的场景,感受当涂人们唱民歌时的氛围与情感。民歌作为一种口头传唱的歌曲,现在已渐渐失传,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民歌,一个好的文化,若没有人传承,也终将被人遗忘,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就要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使文化发展能够带动经济消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队当涂民歌艺术馆 中国青年通讯员 姜欣宇 供图)
活动的最后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太平府文化园,体验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座文化园位于护城河西北角,占地150亩,依托姑孰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建。园内建有古城墙、传统民俗商业街区、沿河景观带、城隍庙、太平府衙等特色建筑,充分展示了当涂悠久的古城文化。在文化园内,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古城墙和城隍庙。古城墙高大坚固,见证了当涂古城的历史变迁;城隍庙则庄严肃穆,是当地人民祈求平安和祈福的重要场所。
(图为实践队太平府文化园 中国青年通讯员 姜欣宇 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们深入了解了当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参观文化馆、民歌艺术馆和太平府文化园等文化场所,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热情。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加入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用他们的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当涂县能够继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涂、爱上当涂、传承当涂的非遗文化。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张洪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89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