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围龙情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走进客家博物馆,仿佛踏入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开启了对客家文化的深度探索。
走进客家博物馆,梅州两个字映入眼帘,直击我们的心灵,在内心深处找到了属于梅州客家人的归属感。
进入展馆,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展览厅中陈列的一件件古老文物,如精美的陶瓷、古朴的农具、华丽的服饰,都无声地诉说着客家先辈们的智慧和勤劳。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让我仿佛看到了客家先民们在迁徙路上的艰辛,以及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开疆拓土、辛勤耕耘的场景。
随着参观的深入,我被客家围龙屋建筑的宏伟与精致所震撼。它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客家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更展现了他们团结互助、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风貌。这些建筑不仅是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精神的象征。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通常呈现为一个大型圆形或椭圆形,形似太极图,寓意着和谐与平衡。围龙屋的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通过一块长方形空地(称为“禾坪”或“地堂”)隔开。围龙屋还包括横屋、龙厅、门坪(禾坪)、风水池塘、化胎等附属结构。围龙屋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特点,注重细节和装饰。围龙屋不仅是客家人的居住场所,更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围龙屋的构造和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龙的崇拜、家族观念、风水信仰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内核。
在参观中,我们了解到梅州是一片“红色土地”。梅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等人率东征联军、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东征来梅讨伐陈炯明,带动工农运动、学生运动迅猛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河坝战役、红四军出击东江推动了梅州乃至东江地区革命战争的发展;饶和埔诏、蕉平寻、五兴龙、丰梅苏维埃的成立,扩大了武装割据的区域,实现了粤东北苏区融入中央苏区;途经梅州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中央重要领导干部和技术人才200多人和大批重要物资安全进入中央苏区腹地,被誉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梅州籍红军官兵参加长征人数、走完长征人数、长征牺牲人数均列广东省第一。
抗日战争时期,梅州人民奋起抗争、同仇敌忾,成立了众多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驻设在大埔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为我党华南地区抗日力量的领导指挥机关。解放战争时期,梅州是闽粤赣边区党委所在地,成为闽粤赣边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和闽粤赣边纵队先后在梅州大地驰骋。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梅州涌现了一批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投身军旅、建立功勋的将帅。梅州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土地”。
博物馆还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多媒体展示,让我对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文化特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了解到,客家文化是在长期的迁徙和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我对客家文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参观客家博物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我为自己能够了解和传承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和荣幸。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客家文化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客家民系,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谱写了骄人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强国腾飞之路上,必将再创辉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1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