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敲响,身着浅色戏服,脚踏绣花鞋,手拿精巧竹篮,小旦粉墨登场。彩蝶头饰随着小旦的碎步飞舞。灯光的映射,让人只觉演员眼中有着漾漾春水,直叫人心暖。
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对采茶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也对保护传承非遗充满了信心。
采茶戏与采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直想起一幅幅绝美的南方画卷——薄雾笼纱,眼前是苍翠欲滴的茶叶,远处是连绵山峦,雾霭将地山与天空融合在了一起;采茶的妇女成群结伴,你唱我和,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而茶叶经济的发展,也让采茶戏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层的应和,在汤显祖的诗中,是“僻坞春风唱采茶”;也是“每月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溪唱插秧采茶歌”;赣南采茶戏来源生活却也走向生活,服务生活。
如果没了采茶这一农事活动,还会有采茶戏的出现吗?春风阵阵,谷雨纷纷,采茶姑娘接着春风,唱着采茶歌,疲惫感随着歌声飘远。那是一种多么纯真的生活态度,生活的喜悦用歌声记录,生活的不悦用歌声驱散。表演结束后,我采访了身边的大爷:“手机上有那么多的采茶戏,为什么一定要来这看呢?”大爷看向我只是说:“公开巡演的戏团用客家话唱戏,更加顺耳啊!”
赣南采茶戏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厚重的乡音,叙述着故事,让人倍感亲切——“乌乌子”、“冰冰冷兮”,“落雨”,这些客家话为采茶戏增添了不少魅力。可这些是否又是很少人去关注采茶戏的原因呢?对于客家话来说,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差别,镇与镇之间也有所不同,想要推广采茶戏,是否也需要有统一的语言呢?在实践活动展开之前,我也在网上找到了不同版本的《钓拐》,普通话版本虽然观众更加能够听懂理解,但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家话给采茶戏带来的独特韵味。“客家方言”作为赣南采茶戏的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不仅可以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好表现,也增添了采茶戏的趣味性,是赣南采茶戏能够发展至今为人喜爱的重要原因。我想,在推广赣南采茶戏时,文化创作者是否也应将其考虑在其中。
在瑞金文广新旅的微信公众号中共有40多篇与采茶戏有关的推文,从线上到线下,活动参与者从大人到儿童。其中最令人激动的是在2020年,大型赣南采茶戏《十七颗松》入选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不禁让我再次感受到采茶戏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通过与赣南采茶戏的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赣南采茶戏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更是赣南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代表着赣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通过赣南采茶戏,我们可以了解到赣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感受到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中华民族历史之悠久,又有多少文化仍在沉睡,等待我们唤醒?非遗的魅力在于它们的独特性和传承的精神。每一项非遗都有其独特的技艺、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如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绝、表演绝、曲艺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而传承的精神则是非遗的核心,通过代代相传,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非遗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统的价值。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我们历史记忆的一部分。通过非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演进。非遗也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需要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文涛 供图。
(通讯员 曾文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7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