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铁花是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打铁花起源于北宋,而且在明清时期得到鼎盛,到目前大宋打铁花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相传在北宋年间,开封县一带,出现了大旱,为了尽快的解除旱情,当地的老百姓自愿捐钱修建了一处庙宇,然后在庙宇中铸一口大钟,各家就将自己家的铁器捐出来,然后由铁匠们将铁器熔化成铁汁。在这个时候飞来一群乌鸦,乌鸦盘踞在树上,不管人们怎么做,就是轰不走这群乌鸦。只是因为老人从地上捡起两根柳木,沾上了一些融化的铁水,将柳木向上一击,接着就建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就好像火焰一样,照耀了天空,将这些乌鸦吓跑了。
从此以后,这也就成了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了,打铁花也就从此流传下来,但是因为打铁花的技术性很强,具有很大的传承困难,而且投入很大,所以现在面临濒临灭绝的状态,急需要保护。
“打铁花”的寓意是富贵吉祥,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向往。
另外由于铁花能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且这些光芒就像是麦子成熟的颜色,所以打铁花表演也体现了庄稼能够丰收的喜悦之情。
除此之外,由于“花”与“发”是诸音,所以“打铁花”还有事业兴旺发达的寓意。打铁花不仅有蔚为壮观的场景,还包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柔情。火树璀璨,像千万朵金花耀眼绽放,像千万条火龙吐纳舞动。只见人动花动、花在人中,人在花下,人花共舞;一路走来,谈何容易;一路传承,何其荣幸!
打铁花的表演十分有讲究,表演过程中充满了神秘和惊险。一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搭花棚、化铁水、击花。
第一步:搭花棚
人们要先在宽阔场地上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设彩: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多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打铁花的用具叫”花棒“,是两根手腕粗细的新鲜柳木棒,分为”上棒“和”下棒“,各长尺余。上棒的一端侧面挖有一个指头肚大小的圆坑,用以盛铁汁。
第二步:化铁水
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鼓风,把事先准备好的生 机可铁汁待用,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C~1700°C,即看到铁水进出金花。
第三步:击花
打铁花时,打铁花者手执两根花棒,头上反扣着葫芦瓢,光膀子跑到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一棒接着一棒,一人接着一人,十几个师傅如游龙般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花棚内高高打起的铁水遇到花棚上的新鲜柳枝,再四溅开来,点燃悬挂着的烟花鞭炮。霎那间,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打铁花是一项技艺独特、危险性较高的传统艺术,需要表演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此,打铁花的传承一直由一代代的匠师传承下来。
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细细想来,为何将上千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向空中后却不会将人烫伤?原来是因为高温铁水被击打向空中后,便会迅速化为粉碎的微小颗粒,宛如天女散花。这些小颗粒向上或向下飞舞的过程中,便会迅速燃烧、冷却、散热。燃烧过后宛如电焊落下的火星,基本不会将人烫伤。同时因为冬天气温低,打出的铁花散热更快,对表演者更为安全,所以打铁花多在冬季表演。
2008年,河南省确山县的打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铁花的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喜庆的心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9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