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茶陵2月8日电(通讯员:李姗)2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挽民族星光 寻家乡特色”实践队队员赴茶陵县高陇镇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实践队员观摩了当地居民的碾米之地,并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了当地的碾米历史与碾米情况,以及如今碾米的现状,为传承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民以食为天,吃一直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而大米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主食之一,一碗米饭要农民伯伯从秧苗开始,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才能收获到果实(稻谷),而要成为晶莹剔透的大米,稻谷还要经过去壳这个重要程序,让稻谷发生蜕变。稻谷去壳的设备叫稻谷碾米机,还有的叫打米机,是利用电或柴油机驱动机器,将稻谷经过剥壳变成糙米,还要再次进机器去皮后变成精米,而去除的稻壳被打碎变成糠,成为重要的动物饲料。
实践队员从工作人员那了解到,在还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时候,稻谷在被从田间收回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光浴,稻谷的水分会蒸发,并拥有一身金黄灿灿的肌肤,而这层肌肤就叫稻壳,农民伯伯每天都会拿起来咬一咬,以判断稻谷中的水分含量。晒干的稻谷要被送入风鼓机中,来分离杂物和稻谷的,首先将稻谷放入上方的漏斗中,然后稻谷会掉进风鼓机里,再转动风鼓内的扇片来产生风力,把稻杆及杂草从稻谷中吹往左边的出口,而较重的稻谷则会直接滑落到另一个出口。然后将没有混有杂质的稻谷放进石磨中,这是一种去掉稻壳的工具,将稻谷从上面的圆孔中流入,在面盘上摩擦,经过沉重的磨齿摩擦,就会将稻壳剥离了,在没有碾米机时农家都是用这种方式将稻谷变成大米的。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与碾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姗 供图
遗憾的是,实践队伍这一次并没有见到风鼓机式的碾米机。据工作人员介绍,风鼓式碾米机在三十几年前是很常见的,当地人几乎都是用风鼓式碾米机进行碾米。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机械碾米机。实践队员为更加深入了解碾米,观看了该碾米机碾米的全过程。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碾米机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村可能也只有一两台甚至没有,一个镇上的碾米机不超过十台。居民若要碾米,可以与有碾米机的居民商量上门碾米,让实践队员震惊的是,也许大家各不相识,但只要有需求,就一定会免费帮你碾米。
图为碾米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机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姗 供图
人类从最开始的咀嚼全稻原谷,到后来开始用杵臼,石碾来分离谷壳与糙米,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使用机械设备碾米,新设备新工艺不但让碾米效率大幅提高,而且这种精米的口感也更好。此外,实践队员了解到,碾米并非是完全“无偿”的,碾米方与需要碾米方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即需要碾米方要将废米“赠予”碾米方。需要碾米方就可以免费提着碾好的大米回家了。
图为实践队员近距离观看碾米机工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姗 供图
如今,大家所食的大米都是从市面上买来的,碾米这一传统的技艺鲜少有人知道。据工作人员所述,碾米传承着几代人的记忆,如今碾米的人也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住在当地的老年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也逐渐不再种植水稻,年轻人对这一技艺更是无从知晓。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以填饱肚子为目的了,大米更高的营养价值开始也成为首选,以前用石碾碾出来的米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样碾出来的米免去了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高温,能更好地保留米的营养成分和自然香味。碾米这一工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所承载的老一辈的邻里情与稻谷的感情,这些情感是不会随着技艺的消散而消失的。
本次实践时间在春节前夕,除去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的扫尘活动外,我们从碾米工作人员那了解到,这一段时间也是当地居民在一年中碾米的高峰期之一,当地人称之为碾年米。居民们会把秋收时最好的米留到这几天来碾,以让在外地工作回来过年的年轻人能够吃到白花花的新鲜大米。通过此次实践,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乡的碾米文化,让老一辈的情怀继续流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5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