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实践行:走进非遗技艺,持文化之火烛
为了探究民间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并为手工技艺的弘扬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2024年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挽民族星光,寻家乡特色”实践队共15人,于威海,烟台,潍坊,郴州等多市,顺应新时代要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手工的种类,民间手工的历史,民间手工的保护与传承等多个方面,展开社会实践调研。
实践出真知,切实感受汝城香火龙发展现状作为“挽民族星光,寻家乡特色”实践队团的一名队员,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于民间手工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悟颇深亦收获良多。在了解了民间手工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就开始进入具体实践阶段,走进民间手工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我们家乡郴州市的非遗技艺——汝城香火龙。
在汝城县,舞香火龙代表吉祥,是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象征,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汝城千年古县的文化底蕴和汝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元宵节当天除田庄村以外,韩田村、文市村等村庄也同时开展舞香火龙盛会。据了解,汝城正月初一至今已有50多个村庄舞香火龙,数量超过60条。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香火龙更是汝城人心中吉祥的象征。”在75岁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忠茂记忆中,舞香火龙是汝城最热闹的民间年俗活动,游龙途经之处,人群簇拥,沿途居民纷纷走出家门,点蜡烛、放鞭炮“接龙”,祈愿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一条香火龙需龙香几万支,密密麻麻,十分壮美,重可达两三千斤。”范忠茂告诉记者,不同于常见的舞龙,香火龙制作十分讲究,形神俱备,形象主要源于当地寺庙中关于龙的壁画和雕塑。村民腊月初开始准备稻草、南竹、香火等扎制香火龙,30多米的香火龙要10多人用时近1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今年,汝城香火龙表演一场接一场,范忠茂也辗转各村传授技艺。让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香火龙。
“快看,那是我做的龙!”正月初六,汝城县马桥镇马桥村,16岁的朱雄飞看到光芒四射的香火龙飞舞,激动地喊道。从他面前经过的20米五拱香火龙,是他领衔制作的第一条香火龙。
为了让香火龙文化代代相传,汝城县开设“汝城香火龙”传承人培训班、开展“汝城香火龙”进校园等活动。传统年俗焕发活力,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万根龙香,点亮了文化传承;上千斤稻草,编织着乡土情结。在这片红红火火中,举城同欢庆贺新春。
反思察问题,仔细思考汝城香火龙发展问题从这次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对于像汝城香火龙一样的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可谓是迫在眉睫,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被机械制造替代,而无法替代的手工业,因为难度高成本高,流失了大量的劳动者和传承者,使得工商业和机械制造逐步对手工业进行取代。新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新思想新文化如火如茶,快节奏的发展使人们的关注点逐渐离开民间手工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民间手工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其自身的脆弱性,也使对民间手工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格外重要。还有关注群体多为老一辈,传承人也逐渐老龄化。随着老年人逐渐减少,渐渐对民间手工技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造成影响。
感悟获新知,勇于保护与传承匠人之精神在这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都受益匪浅。首先是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的实践技巧与能力,同时通过访谈与发放调查问卷加强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变得更加外向。并且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不光要进行学习,更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方式去真正践行出来。就像我们这次进行的民间手工技艺的实践,让我对于栖凤渡鱼粉更加了解,清楚了其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调研团发挥的宣传等作用继续加强对于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