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郴州2月8日电(通讯员 黄杨康)龙舞(汝城香火龙)是湖南省汝城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雨和祀龙止水的民俗活动,其形象主要来自汝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汝城香火龙表演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届时人们齐聚空场,在夜色中舞起龙灯,以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汝城香火龙表演有游龙、接龙、抢香、化龙等仪式,其造型精美、气势威猛、香火明丽,招龙仪式气氛热烈,场景壮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2024年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挽民族星光,寻家乡特色”实践队前往湖南省郴州市,从汝城香火龙起源,传统手艺传承等多个方面展开社会实践调研。
实事求是学非遗,脚踏实地传技艺在调研团正式实践开始前,实践队员积极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最终决定前往湖南省郴州市对汝城香火龙这一传统技艺进行实践调调研。经过上网查询资料和实践调研实践队员得知,在2008年6月7日,龙舞(汝城香火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的香火龙模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杨康 摄
如火如荼行实践,报诚守真做访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香火龙更是汝城人心中吉祥的象征。”在年过七旬的汝城香火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忠茂的记忆中,舞香火龙是当地最热闹的民间年俗活动,游龙途经之处,人群簇拥,沿途居民纷纷走出家门,点蜡烛、放鞭炮“接龙”,祈愿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汝城县文化馆副馆长刘宇介绍说,不同于常见的舞龙,香火龙制作十分讲究,形神兼具,形象主要源于当地寺庙中关于龙的壁画和雕塑,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村民们在腊月初就开始准备稻草、楠竹、香火等扎制香火龙,三十几米的香火龙要十几人用时近一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插香很关键,插眼睛的香不能跟鼻子连在一起,不然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像眼睛,该连线的地方连线,不该连线的不能连,像画画一样。”范忠茂时常游走各村指导村民为香火龙上妆、补妆,“舞活香火龙,制作过程就要尽可能形似神似”。
夜色下、池塘边,舞动起来的汝城香火龙壮观、大气,龙头、龙身、龙尾、龙爪、龙脊活灵活现,龙嘴、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珠栩栩如生。约两小时后,龙香即将燃尽,香火龙回到起点,被盘拢三圈放在场坪上,进入化龙阶段。这时,观众纷纷上前取上一把龙香,带回家插在灶台、畜栏门边,以祈家宅平安、六畜兴旺。
为了让香火龙文化代代相传,汝城县开设“汝城香火龙”传承人培训班、开展“汝城香火龙”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专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讲解香火龙制作技艺的要点、难点,舞龙的要点、流程、规则等。刘宇说:“今年就有一名16岁在校学生组织设计并制作了一条香火龙,香火龙从兴趣课堂走向了实际行动。”
范忠茂在深圳生活工作的孙子还邀请同窗好友前来感受香火龙的风采,这令他高兴不已:“孙子津津有味地介绍香火龙的历史、特色,说明香火龙已经记在了他心里。祖辈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很不容易,不能断,希望更多人成为传播者、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传递,改变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及后继乏人问题,就必须多层次培养非遗传承人,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首先需加大鼓励中青年,放宽非遗传承人当选年龄,培养中青年传承群体。其次要依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打造成为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重要基地。最后在政府层面,除经济方面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扶持外,还应该建立非遗传承人表彰激励制度,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进行表彰激励,通过表彰激励来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认识到保护非遗不仅仅是去保护只是有金钱的价值物品,而是对匠人精神的传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就像汝城香火龙等传统技艺,它们是需要用手用心去制作的,它们是有灵魂有厚度的,它们也有创作者的虔诚,更有中华文明的血液。这就是保护非遗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曲园学子走进非遗技艺的意义与价值,即用实际行动去传承非遗之手艺,持文明之火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1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