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河流总有人涉水而上
为了更直观地体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并传承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技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加深对传统的认同,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实践队于1月23日前往湖南省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观摩学习。这次活动,在感受这份厚重而灿烂的非遗文化的同时,我也深深触动于投身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非遗文化亦裹挟其中。无论是近代乱世下的狼烟四起满目疮痍,还是现代文化与文明的飞速发展绽放着耀眼夺目的光彩,非遗文化都在岁月的长河中蒙上了灰尘。
浏览非遗馆时,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湖南浏阳的花炮。花炮因其燃放与人们的美好愿望相结合,在明清时期一度繁荣发展,东乡、南乡、西乡农闲时从事花炮生产制造的达20余万人。然而晚晴、民国期间,爆庄几经起落,到解放前夕,由于鞭炮业不振,浏阳全县仅剩爆庄20家,口岸分庄20家,慢慢从历史上消失了。
图为浏阳花炮制作过程。通讯员 田铭萱 供图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直到二十一世纪,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才渐渐复兴,最终燃放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庆典的夜空中。这其中必然少不了潜心做得冷板凳的匠心传承者的努力与付出。如钟自奇,半辈子都在和花炮打交道的他,与团队在花炮的安全、环保、科技研发、机械化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自行研制点火器,让中国知识产权漂洋过海,因此他得以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而我得知这一切,是因为一名共同浏览的陌生游客。在我向同行的实践队队员发出感叹时,他参与了我们的话题,他主动走过来,热情地为我们解答。他详细而专业地讲述了浏阳花炮的制作技艺和发展历程,让我们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们一边聆听,一边感叹于这门技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交谈中,我们得知这位游客并非非遗馆的解说员,而是一名参展者。他自发地为我们提供讲解,只因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我们颇有些惊讶,哪怕我们做了详细的功课前来也比不上他的知识渊博。但更多的是感慨:他提及浏阳花炮辉煌历史时心驰神往,谈到民国以来几近失传时遗憾落寞,说起现代复兴时的骄傲自豪,无不展现着他对这份非遗技艺的真挚情感。
图为参观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讯员 田铭萱 供图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时代,能够遇到这样一位热爱非遗文化的陌生人,实属不易。他的热情和专业让我们对浏阳花炮的制作技艺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让我们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就如同一条河流,她从层层叠叠的历史中流淌而下,却被纵横嶙峋的怪石拦截成溪流。想要传承这份深厚与悠久,就犹如淌进布满锐利碎石的小溪去移走堵塞的巨石。然而即使如此,总有人涉水而上。无论是钟自奇先生、那位陌生游客,又或是无数默默扛起复兴弘扬非遗的传承者们,他们凭着那份愚公移山的潜心与执着,让非遗文化从濒死中迎来新生,他们拂去明珠上的尘埃,让她们历经千年仍焕发光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这次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经历让我们意识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份责任的重大与艰巨。但这份责任感与信念感将支撑我们投身于这条传承的河流,以青年的担当与热爱汇聚涓涓溪水,使她再度年轻澎湃。
(通讯员 吴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05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