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那一抹深红
与“红色”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自然为伴,塑造美好心灵。8月25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春集结号,重走革命路”暑期实践团来到桂林周边一些见证红色革命的地点,进一步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畏精神与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
感悟英雄事迹,谱写红色华章。桂林作为革命时期的军事要地,这里孕育了大批的革命先烈。何信就是其中之一,实践团了解到,在1938年台儿庄空战中,时任中央空军第8队上尉队长的何信与敌军同归于尽,是年25岁。在何信纪念馆内陈列着英雄的各种勋章,同时也书写着英雄的生平伟绩,实践团的成员们抚摸着英雄的画像,认真阅读着墙面上的版述,他们向英雄致敬,向英雄敬礼,无不透漏出对革命先烈深深地敬意。
(陈列在纪念馆的的何信照片)
见证革命光辉。实践团来到了救亡日报社旧址,据史料记载,《救亡日报》于1937年在上海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主编。1937年11月22日因上海沦陷停刊,1938年1月1日迁广州复刊,同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前夕,夏衍根据形势并依照上级安排,带领救亡日报社同仁在战火纷飞中离开广州,经肇庆、柳州,于当年11月7日晚到达桂林。可谓是饱受战争的洗礼,救亡日报社里面这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的醒目与震撼,这不仅是当时的方针,也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努力的方向。
(实践团成员在救亡日报社旧址门口拍照纪念)
领略战争的痕迹。接受了文化与人物的洗礼,实践团还参观了位于骝马山山下的骝马山抗日碉堡工事遗址,该碉堡大体呈四方体,长、宽各约7.5米,残高1.3米。顶部塌陷,尚可分辨出射击孔痕迹,该碉堡是1994年桂林保卫战西线的一部分,是当时守城官兵修筑和使用的重要战斗掩体。
(骝马山抗日碉堡遗址)
为了更好的体会革命先烈的困苦,以及革命的漫长与艰辛,实践团还特意进行了一次大山的攀登,天气比较炎热,成员们都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人喊累,也没有一个人抱怨,遇到难走的路,他们互相帮助,相互鼓励,经过30多分钟的攀爬,终于顺利登顶,望着他们攀登的痕迹,望着远处的小山丘,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大喊,他们欢笑,庆贺着他们取得胜利。
(实践团登山后俯视图)
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去传承与发扬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虽然我们不能像革命先烈一样,但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广大,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9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