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蒙蒙、袁昕月)
登梯,寻墓
2024年1月21日下午,实践团队按照计划来到另一处烈士陵园,当地人称之“老陵园”。连着几日断断续续的小雨,老烈士陵园的青石台阶上还积着些雨水。细看下还能发现个别石阶上刻画的文字,如“陈君德全之墓”等。实践团队猜想,大概是在修石阶时,由于石料不足,移用了原本荒废的墓碑。实践团队走在并不平整的青石阶上,自下而上眺望,遥遥望见伞状的亭子,只是未见全貌。攀登的过程中,有三两个团队成员因为恐高停滞不前,但终究是在同伴的鼓励下,在自身对老陵园的好奇下,艰难地登完了所有的青石台阶。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青石台阶两侧的石块上,红色的大字引人深思。其实,又峻又险的台阶不过先辈万里征程的平凡事,又远又高的山顶,却是烈士英魂安然的不凡地。
(图为老烈士陵园山上的石碑)
随着实践团队的脚步不停,山上的八角亭渐渐显出全貌。再向深处,两侧的树木越高大粗壮,每隔几棵都有一块“烈士陵园警示牌”映入眼帘。
实践团队的视线被一抹鲜红抓住,入眼的是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红旗正对着的是巨大的“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下方四周的红字介绍了鄂东南革命的起因、经过,记住了许多为此牺牲的烈士。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虔诚地走进纪念碑,安静地注视着碑文。
红旗后面有一排土包堆砌的坟墓,经实践团队成员记录,共有十五位烈士在此安眠,包括余应寿、刘应桃等烈士。红旗的斜对两侧分别是“吴致民烈士永垂不朽”和“陈春意等烈士永垂不朽”的小型墓碑,它们还附带有更详细的文字记录,记载了两位烈士的具体信息如出生年月、生平事迹、战争经历及牺牲详情等。越是看下去,实践团队越是触得深。正是他们,以血肉之躯为那黑暗的时代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寻访,对谈
在多方联络下,实践团队得知守墓人舒在则已经从老陵园守墓一岗退休。1月22日上午,在团队成员刘蒙蒙的引路下,实践团队先后拜访两户人家。其中第二户人家门棱上写有“光荣之家”字样的牌子,很是闪耀,右侧的“共产党员户”的红色贴牌,以及农户门前三包责任牌上的“责任人舒在则”都在讲一个事实:找对地方了。
被奶奶热情地迎入家门,实践团队立即便被墙面中央贴着的照片吸引住了视线。那些照片全部都与援越抗美、援老抗美相关,这与舒在则守墓前的身份有关——在自发地守护老烈士陵园前,舒在则曾是退伍老兵,墙上的照片便是他与战友们的合照。其中最瞩目的一张便是舒在则与鄂州战友在阳新的合照。看来,阳新的红色革命历史远不止鄂东南革命这一事件。
(图为舒在则家中悬挂的部分照片)
“处理好环境,我们活人上去玩清爽一些,他们老人睡得也安宁一些,因为他们为革命,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我们不能忘记,尤其是你们这些在读书的孩子。”实践团队成员围坐一起,静静听舒在则讲他的经历。2005年,一次偶然上狮子山去锻炼身体,舒在则意外发现在茅草掩映下有一座纪念碑,通过上方模糊不清的碑文,他判断出这是1981年建造的,用于缅怀鄂东南革命烈士的纪念碑,其后又在周边发现了十五处烈士墓。他内心触动,但一个人处理大面积的茅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舒在则还是决定在第二天登上狮子山。从打茅草开始,挖地、栽种鸡冠花、修补碑文全部都是舒在则一人完成。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舒在则)
守墓十八年,他也有过动摇的时刻,但始终没有放弃。缺乏资金,他就自己出资;缺少劳力,他便亲自顶上;没有报酬,他也从不计较。就这样,狮子山上的荒草一点点地被生机取代,鸡冠花守着烈士,平整的小路庇佑着群众。镇上的人也曾受他影响,志愿服务队来山上帮忙扫雪,还提供除草机、抽水机。那十五处烈士墓也翻新,立上了碑,落款“阳新县人民政府,2013年”。实践团队在老陵园所见的飘扬的五星红旗,也是舒在则在政府帮助下,将原本的金属大伞经历拆、装等一系列改造,才终于建成的。
在2023年正式从这里退休前,他都一直坚持着给清明节前来祭扫的学生们宣讲。至今,他的手机里仍然留着许多当时自己制作的,用于宣讲的视频。今天的烈士陵园,不仅给了英魂一个安处,也给了周围的居民一个静心的场所。
“您守墓18年,我们这些学生才不过十九岁,这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践团队的刘蒙蒙感慨道。带着敬意,实践团队告别了舒在则,继续去往下一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78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