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临沂1月29日电(通讯员 赵芸)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为了探寻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曲阜师范大学“入乡求真”实践队在2024年1月13日赴临沂竹泉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队员在采访高老书记后,了解到竹泉村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当地居民擅长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制作。竹编工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竹编工艺属手工操作,取材经过破竹、去节、分层、刮平、划丝等部骤,编制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有细丝编与粗丝编两种形式。以经纬编织法为主,穿插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使编出的图案变化多样,编成竹席、竹帘、竹箱、竹帽、竹篮、竹筐、竹篓等日用品。
作为一位古稀老人的高寿会老书记,自8岁起就跟着爷爷学习竹编的手艺,是当地有名的竹编大王。如今的高寿会在竹泉村景区每天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表演竹编手艺。他说:“如今的竹泉村被评选上‘2014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游客会更多,我老头子要好好发挥一下余热,把咱竹泉村自产的竹编制品做好,争取有一天让这些竹编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咱竹泉村,爱上竹泉村。”
图为高寿会老书记接受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欣萍摄
用文化创意点亮乡村之美
经过实践队员的调查走访后发现,竹泉村的村落住宅出现明显的新旧之分。在采访当地村民后,实践队员了解到,竹泉村的开发建设是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拆一砖一瓦,不动一草一木,实现了整体搬迁。村庄被分为“一新一旧”两个区域,新村盖起新房供村民居住,旧村在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貌的基础上,注入旅游元素,开发成为景区。这种方式有效的保护了古村的村容村貌和原始生态,实现了景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完美结合,也表现出了竹泉村当地的特色,体现了文化创意与建筑的结合,也奠定了沂南旅游特色发展的基础。
竹泉村总体定位是以沂蒙古村生态和民俗文化为基础,以“竹林、泉水、古村落“为突出特色,具有显著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融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创了休闲旅游的一种全新模式。实践队员采访了一位在景区工作的姐姐,姐姐说:“这个旅游度假区弄得很好,里边保留了竹泉村特色,同时又增添了现代设施,具有文化创意,很适合来旅游度假。”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村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晓璇摄
景区自投运即受到市场的热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连年保持高速增长,短时间内即发展成为沂南旅游的龙头项目、临沂旅游的品牌项目、山东旅游的精品项目,是山东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一个典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乡土文化的民本思想融通,深挖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的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晓璇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76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