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术之乡”,传承武术非遗
为传承武术非遗文化、探寻武术非遗的发展现状,2024年1月28日至2月1日,兰州理工大学“武韵传心”实践队去往位于河北省的“武术之乡”沧州市进行调研。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不仅渴望着科技的进步,也怀念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传统,承载着历史、民俗、技艺等多重元素,成为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近日,我有幸前往“武术之乡”河北沧州,探访了一处富有历史底蕴的非遗项目——武术,这次探访不仅让我领略了非遗的魅力,也使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图为“武韵传心”实践队采访丁文江大师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乔俊杰供图。
探访河北沧州运河武馆,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氛围的时光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沧州运河武馆”的牌匾,该牌匾正是由张耀庭先生亲笔题写并得其大力支持,下面提着俩行字,“传承古沧州武学,守护大运河文脉。”这句话正是由丁文江所想,更是所做的。在他看来,武术作为国粹,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品格修养,把沧州武术传承下去,是他们这一代武林人的责任。武馆当中陈列着满满武馆一柜子的奖杯和荣誉证书,在武馆当中我们也能看到我们的教练正在教授学员们本馆的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极拳、劈挂拳、少林拳、刀枪棍剑等各种软硬器械,这些所教授武术非遗文化,正是由一代代的前辈传承而来,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接过手中的接力棒,将这些技艺接着传承下去。
图为“武韵传心”实践队队员对沧州武馆武术讲解进行拍摄。
从居民们口中得知,在沧州市区大运河的河沿上,经常会看到运河武馆的孩子们,在馆长丁文江的带领下认真操练八极拳,沧州武术在一招一式间薪火相传。八极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沧州武术,至今仍保留着八极、劈挂、燕青、六合、螳螂等53个拳种,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沧州历史、讲好大运河“沧州故事”的重要载体。从丁馆长口中得知,他的父亲丁清位师从孟村八极拳宗师丁玉林,受父亲影响,自幼8岁起便随孟村八极拳名师丁明功习武,后正式拜在孟村八极拳宗师胡义忠门下研习八极和劈挂武学,青年时代便跟随少林拳大师高德江先生学习嵩山少林武艺,23岁刚在黑龙江参加工作时,丁馆长就在当地开设武馆,传授八极拳。2000年回到沧州后,他常年在运河岸边教徒授艺,30年来,从东北到沧州,随其学习八极拳的弟子不下三千人。经过这趟旅程,我想我明白了到底何为“武术”,它不仅仅是用武术器械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它的身上饱含着武术师傅们的心血,更承载着他们的“择一事做一生”的信念,他们熬过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在岁月流逝中,一步步坚定初心,一点点精进修行,透过毫厘间的动作,操练出一片通透与明净,用那份初心坚守与坚定传承,凝结成匠人精神,在武术的背后熠熠生辉。
此外,我还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内容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一代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去学习这些传统技能。因此,我认为需要采取措施,例如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活动,以吸引年轻人参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武术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武术训练中的一些高风险动作可能导致受伤,使得家长和教育机构对武术产生抵触情绪。韩老师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以及与时俱进的设计和创新,让武术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而政府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非遗项目。
探访非遗武术的旅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护和传承非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携手,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