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进了青年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建设。在我校实践中,我们通过借鉴学生中心论视域,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用以推动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经历了前期对课题的不断锤炼和打磨后,我们最终确定了“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这个课题。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还不够深入,但是从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升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和加强红色基因教育就可以看出二者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学生中心论视域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如线上讲座、网络课程、思政微信公众号等,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给广大学生。同时,我们要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与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真正实现学生参与、学生受益、学生发展的目标。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的融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可以将教育内容融入网络课程,将红色基因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网络课程中,通过故事、影像等形式讲述党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和传承意识。还可以线上线下活动结合,利用网络平台扩大红色基因的传播范围,组织线上线下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如红色文化节、主题讲座等,增强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认同。还可以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开展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成立研究中心或网站,高校成立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或网站,建立在线的思政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文化建设与教育相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基因的元素,如设置红色文化墙、红色展览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的伟大和红色精神的力量。通过以上途径的有效融合,网络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可以相互促进,让青年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党的先进理论和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这种融合不仅创新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好地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大学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需要多元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一是通过线上课程和学习平台,通过开设线上课程和搭建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红色基因的相关知识和思政内容。这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和意义。二是通过红色基因故事分享,借助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故事、影像等形式,讲述党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伟大和光荣。这种形式的分享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传承意愿。三是通过红色基因文化建设,在校园中营造红色基因的文化氛围,如设置红色文化墙、红色展览馆等。通过展览、宣传、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红色基因的强大魅力,并通过参观和参与活动形式,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红色精神。四是通过主题讲座和研讨会,组织红色基因相关的主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革命先烈的后代传人进行授课和交流。通过专业学者的讲解和亲身经历的分享,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和理解。五是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与红色基因传承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中。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等活动,深入了解红色基因的实践意义。综上所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的融合路径需要采用多元的教育手段和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故事分享、文化建设、主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和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对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认同和理解。这种融合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最后,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管理支持。高校要注重培养具有红色基因传承和思政教育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并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高校领导要给予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总之,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注重学生的需求与利益,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管理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大学生而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3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