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并实施了关于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究后,我深感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对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与效果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更加直观的感受,也让我意识到了两者融合之后不亚于课程教育改革的磅礴力量,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实践心得。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说道:“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新生一代要不忘初心,不能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路线。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历史的记忆,是中华民族经过磨难、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充满坎坷与奇迹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红色基因始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英雄模范人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阐述了红色基因的真谛,是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辉典范。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国家的核事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展现了红色基因中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
雷锋,这位普通的士兵,通过他自己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他用行动实施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的信条,展现了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崇高精神。焦裕禄,作为党的优秀干部,他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为改变兰考地区的贫困面貌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战风沙、除盐碱,用实际行动诠释在红色基因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腔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为战友们赢得了宝贵的进攻时间。他的英勇事迹展现了红色基因中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红色基因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与传播,更是一个精神的力量与道德的指导。它告诉我们,要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要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要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这些精神力量和道德指引,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思政教育的力量贯穿教育的始终,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虚拟课程或一项学业任务,更是新时代新科技下塑造新一代大学生、引领“中国未来er们”成长的关键。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深入体验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魅力和效果。通过慕课等网络平台,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参加红色主题活动,这种便捷性和互动性让我深感惊喜。同时,网络思政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线互动讨论让我能够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主题辩论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红色基因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这些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色文化,也让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中去。
网络思政教育同红色基因的融合迸发出无尽的力量。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潜移默化地在红色传承中茁壮生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磅礴力量,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红色基因就是网络思政教育最好的养料。在大学这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学生们面临各种思潮和观点的碰撞,通过正确的思政积极影响,在实践中见真知,在拼搏中获新得,大学生们从塑造价值观到坚持自己的价值底线,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未来红色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融合可以将责任与使命赋予了中国未来一代,学术或技能的培养是局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大学生我们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锤炼,明确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拼尽最后一丝力量,流尽最后一滴血液。
与此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各种文化冲击,中国大学生可以更加坚定地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愿意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与尊严,弘扬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最后,融合后的课程也提高了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们时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正是思想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智慧给予了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冷静、乐观的态度以及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红色基因传承和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千丝万缕。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传播,也可以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深入的视角。
在实践中,在当今大学各教育平台红色教育资源库中存在一些资料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各学院组织活动时,也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的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使得想更好地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任重而道远。例如,大学可以联合起来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红色教育资源,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传承方式;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水平,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的融合刻不容缓。融合后的内容将会受到广泛关注以及人们的重视。的心愿就是通过本人的努力与提升,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发展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2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