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掀起了一股蟳埔村旅游热潮,众多明星前往蟳埔村体验簪花,也让大众对于蟳埔村这样一个小村落由陌生变为熟悉。蟳埔村拥有独特的蚵壳厝,簪花围等旅游资源,其中簪花围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图源:新浪微博@上城士)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六十年代初,市委为加速渔业生产的发展,便于对渔业的领导,由东海公社的临海大队与城东公社的金凤屿大队合并为泉州市渔业公社,蟳埔则由原来的临海大队划分为捕捞大队与临海大队,“文革”后捕捞大队撤销后,依旧合称临海大队,直至人民公社改制为镇政府后,临海再更名为蟳埔大队,后改为蟳埔社区。
(图中背景为当地特有“蚵壳厝”)
蟳蜅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蜅女因为其服饰较为独特,和汉族人有很大差距,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蟳埔女是一种源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的传统习俗,它也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蟳埔女保留了丰富的闽南传统习俗,包括独特的婚庆节俗、过年节俗、喜庆节俗和祭祀仪式。蟳埔女的服饰和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的形成与特定的环境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簪花围不仅是装饰,还具有避邪和美化的作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俗。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蟳埔突击队”实践小组于2024年1月18日前往福建省泉州市“簪花围”非遗文化发源地蟳埔村开展“寻味蟳埔“簪花围”,领略传统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小组队员也体验了这一项非遗文化。
(队员体验“簪花围”)
蟳埔村簪花围非遗文化是泉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日挖掘、整理、研究蟳埔村簪花围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其文化精华,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地方文化共同参与推动。蟳埔村簪花围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既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形势下,继续推进蟳埔村簪花围非遗文化的“两创”,对于推动“两个结合”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两个结合”所蕴藏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也为新时代如何发展蟳埔村簪花围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于蟳埔村簪花围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文化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将簪花围这一非遗传统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吸引大众喜闻乐见、愿意了解体验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创新也要坚持传统文化本身,不可舍本逐末,过分商业化。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工作劲头,坚守习总书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勇立潮头方显担当,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期望,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工作,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散发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汤翔茹图:汤翔茹黄秋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36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