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浙江大学学生越剧社赴浙江嵊州施家岙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越剧发源地嵊州的行程正式结束了。从8月22日到8月28日,短短的7天中,队员们参观了越剧的诞生地东王村和施家岙,展示了越剧百年历史的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术家的摇篮”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等等。每拜访一个地点,我们了解的越剧便多一点,与越剧割不断的情就深一分。
越剧的历史只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小段,但对我们一行来说,越剧的百年历史是一本看不完的书,此次的嵊州之行,只是鲜活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我们了解越剧历史的同时,也在心中默默惊叹其发展的曲折和各个时期越剧名家们的勇敢付出,这从我们在越剧博物馆里看到的服饰就能窥视一二。越剧的服饰不仅仅有我们如今常看到的“古风”样式,在上个世纪,旗袍,西装,甚至是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曾出现在越剧的舞台上。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越剧,一直改革不断发展,焕发新的活力。1947年,越剧十姐妹排演了《山河恋》,成为那时上海的一大头条。这一剧的演出不仅展现了越剧各流派的风采,也是创办越剧学校的开端。201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前往英国伦敦表演了特别创排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首次将莎士比亚的《寇流兰》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同置于一方舞台。越剧的改革之心,从它发展的源头开始,一直影响着后来的越剧名家们。
也许正是因为越剧本身的不断进取,在嵊州我们接触到的两位老师:王学飞老师和吴凤花老师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越剧中。王学飞老师是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教导老师,为了能够专心地教导好学生,将心力都投入到越剧本身中去,她卸下了教务处主任一职,“专心搞艺术”。在我们社会实践期间,有一场名叫“名家教你唱越剧——吴凤花专场”的汇报演出。暑假期间,有来自祖国各地的爱越人士来到嵊州学习越剧,吴凤花老师教学到嗓子沙哑,依然全力教学,甚至邀请了自己的好友,方亚芬等人一起来指导学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好好地学到越剧。
正是在汇报演出的舞台上,我们队员看到了努力付出的老师们,也看到了来自北京,安徽,天津等等地方的爱越人士,在舞台上展现他们对越剧的热爱。还有许多孩子们,有些甚至不满十岁,已经能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经典越剧,有板有眼。而在舞台下,队员们也接触到过在广场上唱越剧的人们。在清晨的嵊州,会有十几位老人聚在一起,听录音或者拉二胡,在朝阳里就唱起越剧,怡然自得。在夜晚,也会带上话筒,在广场上表演,每天如此。对于嵊州人来说,越剧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校,如城南小学,校方十分重视越剧,学生们多次或得小梅花奖并到乡下去演出;在市民心中,越剧也是在庙会和重要节假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2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