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临沂1月24日电(通讯员解帆)非遗,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民族精神的血脉延伸。每一项,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印证着一段历史,一代代的匠人,将温度凝于双手。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让我们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走进非遗,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让他们成为我们孩子内心的力量源泉。从刺绣、剪纸、陶瓷、木雕、漆器等、蜡染、银饰、螺蛳粉等非遗文化的展示,通过与“民族艺术的对话”对非遗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爱家乡爱民族的情怀,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024年1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来到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国家级非遗木旋玩具博物馆”,探索学习非遗传统木旋玩具制作技艺与文化,为这门老手艺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
郯城木旋玩具,俗称“耍货”,因其大多数部件在旋床上旋制而得名,是由樊埝村村民创造,供儿童玩耍的一种集民间绘画、手工技艺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它利用丰富的色彩、夸张的纹饰、简洁的造型,来体现人们的古朴的审美观和美好的祈愿。共5大类,100多个品种。它的颜色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图案则多为各种花卉、动物等吉祥花纹,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1月22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队员通过预约来到郯城县港上镇国家级非遗木旋玩具博物馆。实践队员通过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郯城木旋玩具第十九代传人樊森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到木旋玩具的发展现状,同时,樊老师现场展示并介绍了木旋玩具的工艺流程。木旋玩具的制作步骤并不简单,需要先备料、下料,然后再制毛坯,后进行砂光、打底,然后需要二次砂光,在进行彩绘,最后上清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定的手艺,若手艺不精不细,那么制作出来的造型就会不好看,因此需要长期的练习。
图为樊老师给实践队员介绍木旋玩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解帆供图
通过樊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述木旋玩具的历史文化发展,实践队员了解到,郯城木旋玩具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富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在发展的过程中,郯城木旋玩具的木旋工艺形成了以圆柱形为主,局部凸凹、粗细结合、曲线流畅的表现形式,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郯城木旋玩具起自明代,至今已五百多年。据《樊氏族谱》记载:郯城木旋玩具始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樊氏七世祖木从江苏赣榆逃荒至沂河畔樊埝村,在此定居。樊木最初制作木制玩具的目的是供自己孩子玩耍,乡邻孩子们也竟相索要。樊木由此发现商机,改进工具,发明旋床,批量生产木旋玩具,走街串巷、赶庙会,换取钱财贴补家用。这种手艺代代相传,曾经形成了“家家旋车响,户户彩绘忙”的繁忙景象,至今已传承了十九代。
图为樊老师工作室中的木旋玩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解帆供图郯城木旋玩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在造型、图案和色彩上都体现了农村的文化气质和特色。如虎头图案,寓意可以辟邪,表达农村人们对虎的崇拜和敬畏。它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高低棒人,以墨勾线,用墨打底,强调墨线的筋骨作用,头可摇动,各具神态,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艺术才华,被中国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收藏。它还具有民俗研究价值。郯城木旋玩具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制作艺人熟知本地域的自然环境、习俗传统和生活方式,因此,木旋玩具承载着当地民众的信仰、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对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用传统的、朴素的、纯正的手艺去守住精神家园,用现在的新观念、新方法,还有新技术、新工具创造出新的产品来服务当代社会”,樊老师在采访中说到。实践队员的参观过程中,深受其吸引,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践队员尝试体验了木旋玩具的制作过程。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木旋玩具制作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解帆供图
实践队了解了郯城木旋玩具这门手工艺的跌宕起伏和百年坚守,更深刻体会了新时代木旋玩具的传承和坚守。本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的宗旨,“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不断践行着更好地将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努力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行者。
图为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樊老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解帆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07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