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起源于鲁南地区,是中国戏曲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人反映了鲁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了探寻柳琴戏的奥秘,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寻文曦光社会实践小队于2024年1月23日到山东省临沂市进行社会实践。
图为柳琴戏泰斗张金兰老师 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敏 供图
实践小队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到: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柳琴戏形成的时间是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即1820年至1860年前后,距今两百年左右。柳琴戏的文化特征主要包含唱腔、唱词、脚色、特技四个方面。
图为实践小队成员在网上查询资料 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敏 供图
在唱腔方面,柳琴戏的音乐唱腔是在花鼓、肘鼓子、四句腔、溜山腔、锣鼓冲子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全部唱腔由基本腔、色彩腔和民歌小调三部分组成。它的音乐唱腔以基本腔为主干和基础,以色彩腔为装饰。此外,它还吸收了流行区域内各地的民歌、小调,从而使柳琴戏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柳琴戏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图为柳琴戏《孽海花》表演片段 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敏 供图
图为柳琴戏《走娘家》表演片段 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敏 供图
实践小队调查到,在唱词方面柳琴戏也在不断发展。在柳琴戏形成初期,艺人们演唱的都是“篇子”,也就是描写人物情境和故事的唱段。在柳琴戏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唱词格式也在模仿、吸收民间俚曲的基础上逐渐规范定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柳琴戏的唱词格式主要有“娃子”、“羊子”和“狗撵狗”等三种常见的格式。
在脚色方面,柳琴戏的脚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
在特技方面,实践队员了解到柳琴戏的身段特技有“凤凰展翅”、“踩席头”、“蹉四步”、“门腋窝”、“压花场”、“顶碗“、“提灯影”、“鸭子扭”等。其中,压花场是柳琴戏早期的一种表演形式,也是该剧由地方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表演手段,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形式。
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的调查,实践队员特别关注它的传承问题。在现代电视剧的流行下,柳琴戏面临着人才匮乏等窘境。为了振兴柳琴戏,不少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柳琴戏的扶持力度,给予了剧团经济补助和场地支持。一些文化爱好者和柳琴戏表演艺术家们也积极投入到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中,通过举办各类演出、艺术交流等活动来提高柳琴戏的知名度和影响。柳琴戏也在不断的想着现代化前进,《警钟》等一些列现代戏的推出就是最好的证明。
图为戏曲《警钟》排练现场 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敏 供图
实践队员在实践过程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保证文化原来的本色的前提下,符合当下实际的改编和紧跟潮流的宣传会为文化的发扬光大加油助力。希望柳琴戏的传承能在相关单位的努力下不断向前推进。
图为柳琴戏定名七十周年纪念邮戳 大学生网通讯员 马敏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01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