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即墨古城的文化发展情况,增强古城优秀文化的感召力,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风拾野社会实践队成员于1月16日,前往即墨古城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自即墨棚城区改造后的古城发展状况和其中的文化精神,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心,优秀文化感召力。
图为青岛市即墨古城西城门遗址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安 摄
在进入古城前,作为追风拾野社会实践队成员,我们首先走访了周围游客以及当地群众以求详细严谨的对即墨古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据史料记载: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即墨大夫刚直不阿、田单破燕、田横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让即墨昭彰史册。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已有 1400 多年历史。据城内资料介绍:即墨古城,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儒家传统文化承载地即墨文庙,有记载明清以来功德显著的人和事的牌坊街,学宫、县衙、万字会、鸭绿池戏台、城墙、教堂等公共建筑分布其中,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一座有生活温度、商业热度、文化深度的古城。
随着我们调查的不断深入,由西门进入沿着中心功德碑向北,认真仔细的记录和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和其中的劳动精神,据我们了解到自古以来即墨人勤苦耐劳,刚劲不挠的精神便一直传承下来;其中英杰辈出,有即墨大夫,国子监祭酒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历史底蕴悠久,在即墨这片古老的土地至少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居民们在此生息、繁衍,在此播种、耕耘着文明和希望,而即墨古城是古代人们居住的主要场所,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即墨的山水风土悄然熏陶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形体、声音乃至性情;历史的运动则明显地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打上各个时代的烙印。于是,即墨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子。或曰:“语声上,形容大”——即墨,山东之地,自然具有“山东大汉”的特点;或曰:“勤苦耐劳”——这种优秀的品质在即墨劳动群众身上是显而易见的;或曰:“人性刚绝”、“刚劲不挠”——这是即墨人最为典型的心态性格;或曰:“朴鲁少文”——这种由来日久的民风在近代文化的浪潮中似乎渐次消淡。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则赋予即墨人以新的性格因素,他们反抗压迫,抵御侵略,追求真理,前赴后继。
图为即墨古城内调访周边群众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安 摄
途径古城内部的重要文化遗址——即墨学宫。我们通过进入学宫内部了解到自明代中叶到清季的300余年中,封建文化始在即墨得以积累和升华,于是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文学小气候。士绅崛起,文人层出,著述之风蔚然,一时纷呈文采。同治《即墨县志》收录这一时期即墨人的各种著述215种,至少有698卷。《即墨诗乘》辑录了251人的1198首诗作;《崂山诗乘》编集了123人的2684首诗作。王邦直的《律吕正声》、周如砥的《青藜馆集》、蓝田的《北泉集》、郭琇的《华野疏稿》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演出,如书法、绘画、民间戏曲、歌舞等也颇为活跃。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古城内部均有体现。
图为“追风拾野”实践队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安 摄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以及在即墨古城内部的实地走访调查中我们还认识到了许多古代人们的老物件以及生活习俗,其中所蕴含的不怕艰辛,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发扬光大。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增加古城人民的文化信心,促进古城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2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