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黄河文化,助力生态保护
中国青年网东营1月14日电(通讯员 毕雪妍)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我们之所以称黄河为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先民都是逐水而居,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自然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做了高度概括: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图为黄河文化馆内“四大发明”展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毕雪妍 摄
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曲阜师范大学“文化点灯人”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东营市黄河文化馆开展实践调研。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文化点灯人”社会实践队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毕雪妍 摄
2024年1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化点灯人”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到达山东省东营市黄河文化馆展开实践调研。在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进入文化馆参观学习,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队员们了解到,黄河文化馆共分为三层,一层展示主题为“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表现自然黄河;二层展示主题为“万里黄河育中华”,主要表现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而三层展示主题为“黄河入海流”,主要展现东营历史文化。层层相扣,逐层递进,更能深入了解黄河文明和东营的沿黄文化。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文化馆的孔府孔庙孔林的模型图,认识到黄河故事里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抗争精神等,都是黄河文化的应有之义,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图为黄河文化馆内三孔模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毕雪妍 摄
中国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如今,在“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规划原则下,大量水利工程让洪水和泥沙得到有效控制,沿岸居民得以安居乐业。“黄河宁,天下平。”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华儿女与母亲河黄河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比如世界著名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调沙调水工程,小浪底借助自然的力量,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通过控制水库泄水,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尽量多地送入大海,冲刷河床,让地上悬河不再抬高,黄河水患随之得以控制。虽然被贴上了“一碗水,半碗沙”的标签,但黄河并非从头开始就是浑的、黄的,黄河从源头扎曲蜿蜒而至,注入烟波浩渺、风平浪静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沉淀后更显清澈秀丽,这里的黄河温柔而多情,沿岸是一派诗情画意的旖旎风光,与中下游波涛滚滚的黄河判若两河。
图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模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毕雪妍 摄
通过本次对黄河文化馆的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们充分认识到了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又要全方位抓好黄河文化建设与发展,赋予黄河文化新的内涵,增强黄河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2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