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物安全,法治建设并进】
2024年1月18日晚,“文物之行,法治护航”社会实践队开展第一次线上会议,会议就实践活动的展开进行了讨论,由队长王欣雨具体介绍实践安排,分配工作任务,使各队员更加明确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2023年10月20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审议。这是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次全面修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此次提请审议的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牢牢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将一些实践证明的有效制度上升为法律。例如,将体现“先考古、后出让”精神的规定写入修订草案,增加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制度、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对确保文物安全的责任等。
“现行法律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定较为完善,但针对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措施不够明确,给实践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文化室原主任朱兵说,“对于文物工作而言,保护是其根本原则。修订草案明确各级政府要把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
“文物之行,法治护航”社会实践队以此为基点开展社会实践,旨在了解文物保护工作局势与现状,将法治与文物保护相结合,为文物保护工作更进一步贡献力量。
在当今社会,文物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它不仅反映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因此,法治在文物保护中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法治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物保护的主体、职责、权利和义务,可以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法律可以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为执法部门提供依据,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其次,法治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和质量。在法治环境下,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合力。通过法律手段,可以规范各方行为,避免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文物保护工作受阻。此外,法律还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法治能够确保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得到贯彻执行。对于违法行为,法律将予以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同时,法治还能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法治在文物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社会实践队希望以此次实践,通过促进法治建设,依据法律法规,可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1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