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绣出文化瑰宝
大学生网即墨区1月16日电(通讯员:尹嘉伊)在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寻文曦光队前往青岛市即墨区即墨花边博物馆,参观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花边”。
即墨花边博物馆位于孔雀河二路22号,里面不仅有“抽纱瑰珍”的现场制作,也有台布、餐套、床单、被单、靠垫等成品展示。当实践队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被陈列在其中的花边文物所深深震撼。即墨花边,是一种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手工艺品。清末,即墨民间就广泛流传着“小扣锁”(又称捏绣)、刺绣等手工工艺,许多民间艺人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小扣锁”、刺绣等工艺特点和针法,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的工艺针法。由于这种工艺针法演变形成于即墨民间,人们就把以这种针法制成的花边称为“即墨手拿花边”。此后,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花边”。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即墨花边博物馆。大学生网通讯员 尹嘉伊 摄
当讲解员细述着即墨花边的历史故事时,仿佛时间倒流,使我置身于那个时代。即墨花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当时即墨地区的农村妇女开始制作这种手工艺品,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后,即墨花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成立了专门的生产合作社和工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即墨花边也走出了国门,成为了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审美的变化,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同时,由于即墨花边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传承这一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成员进行讲解。大学生网通讯员 尹嘉伊 摄花边编织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艺,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各种图案和造型的呈现,既展现了匠人的艺术天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即墨花边,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一直以来在农村妇女中有着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这种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成为了农村妇女们展现自己手工技能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即墨地区的农村,许多妇女从小就开始学习花边的编织技巧。她们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了各种针法和图案,成为了熟练的花边编织者。
即墨花边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承和邻里之间的交流学习。在农村地区,家庭是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场所。母亲传给女儿,婆婆传给媳妇,这种世袭的传承方式使得花边编织技艺得以延续。此外,农村妇女之间也经常相互交流学习,分享编织心得和技巧,促进了花边技艺的共同进步。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村民家中时所见。大学生网通讯员 尹嘉伊 摄通过参观和交流,实践队队员不仅对即墨花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队员们亲眼目睹了各种珍贵的花边藏品和历史资料,充分了解了即墨花边的起源、发展和现状。通过专业讲解员的介绍,实践队队员对即墨花边的制作工艺、图案设计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被即墨花边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美学所吸引。同时,实践小队也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即墨花边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能够传承至今实属不易。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重视这些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参观完即墨花边博物馆也让实践小队对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是摆在传统手工艺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让传统手工艺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留念。 大学生网通讯员 尹嘉伊 摄这次亲身体验和学习让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了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的“即墨花边”,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传统编织技术的最高水平;感受到了即墨花边这一传统工艺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1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