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前,便邀两三好友,且燃炉烹茶试新叶。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中国,茶不仅仅是一种解渴待客之物,更是华夏子民生活态度的一种最真实的反映——淡雅清新、不急不躁。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西湖龙井是他们的老朋友,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国,我们要将茶带到世界的舞台上,为茶文化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中国计量大学茶文化小队来到了位于西湖旁的翁家山体悟龙井的魅力,了解龙井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状况。
茶农家悬挂的有关西湖龙井的字画
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爬上翁家山,入眼便是各色茶楼。茶楼依山而建,有的需沿着通幽曲径才能到达。实践团到达时已经是中午12点,各家各户都忙着做饭,有些已经吃完饭的老人们便搬把竹椅坐在自家门乘凉。
在走访茶农的过程中,实践团遇到了一位1964年复旦大学毕业的老茶农,老茶农爷爷家中珍藏有毛主席在西湖龙井采茶的照片以及江泽民主席陪同伊丽莎白女王品茶等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
茶农家的老照片
“龙井茶、虎跑泉,天下一绝。这是当年毛主席说过的话呀,这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那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咧,在以前啊,这龙井茶可不是想喝就可以喝的到的。”茶农说起龙井茶的光辉历史便自豪的不行。
茶农为队员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这位茶农作为一名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对西湖龙井的特点十分了解,茶农告诉队员西湖龙井有“色翠绿、香醇香、味甘甜、形扁平”的特点,好的龙井茶经3次冲泡而味仍在。西湖龙井的品类也分为“大佛龙井”、“狮峰龙井”、“梅坞龙井”。其中按产地不同还有着“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的排名。其后爷爷怕队员听不懂杭州方言,还热心帮实践团写下了这些重要的信息。
以史为鉴,了解现状
实践团从翁家山居民委员会了解到翁家山原本是一支生产队,后经改革每家每户都分得有自己的茶田。但是现在只有少部分年轻人还留在家中,打理自家的茶田,大部分茶农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这也导致了每年清明前后的采茶期各户茶农需要从外地请人采茶。
队员正在采访茶农
周冬琴也是一位老茶农,据她讲述,西湖龙井的采茶时间集中在清明前,这也是广为人知的明前茶,每一亩茶田最终可以收获干茶40斤。采茶后茶叶的炒制采取一半人工一半机器的方式。
谈及炒茶技术,周冬琴特地提及了西湖龙井炒茶技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事情,语气中甚是自豪却又有半分无奈,现在村子里面年轻人少,重要的炒茶工序还是要由老一辈的人来完成。
周冬琴说:“现在年轻人不懂得品茶,明明自己的国家有这么好的文化在却不珍惜,喝茶对身体也有好处,在国内外都有研究证明过绿茶有助于长寿,现在每年到了采茶的季节都要从外地请人,一些传统手艺也没人继承,年轻人都觉得茶叶味淡,不愿意买茶喝,相反那些含大量添加剂的饮料销量可观。”
弘扬茶道,传承文化
其实西湖龙井的现今状况与其他茶相比算是宣传的比较到位了,一有政府的支持,二来凭借着自身本来的名气,每年的销量还是令茶农满意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下,更不能崇洋媚外,放弃自己本国优秀的文化而去推崇其他国家的文化。
茶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烹茶水温高一分则过,低一分则不足,都说一壶好的茶水拥有上等的茶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烹茶人的心态更是一种考验,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于泡茶而言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我们以前小时候哪有这么多的饮料喝,在外面打闹回家后一大碗茶水入肚便满足了。” 周冬琴想到当今茶文化不受人重视便心痛不已。但令人欣慰的是,“每年清明前都会有一些清雅之人来体验采茶,中午留在农家吃一碗农家饭,这也算是一种宣传方式吧!”
据悉,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外国人来买茶,相信中国的茶文化一定会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发出闪耀的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1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