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对殡葬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长期殡葬实践已经证明农村地区进行的土葬活动存在诸多弊端,亟需进行改革。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其核心要义为禁止乱埋乱葬,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改革愚昧落后的办丧习俗,推进乡村振兴建设。2023年暑期,来武汉大学法学院、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多个单位的13位同学组成实践队,旨在深入全国全多地,考察乡村殡葬改革实施现状,探求乡村殡葬改革在乡村社会与村民心理中的真实面貌,探寻合理有效的基层乡村殡葬改革路径,实践过程使同学们收获颇丰,其中,多位成员以文字形式分享了其内心感受,在此以多个主题进行总结与整理,以更直观地展示实践成果。
实践心得之一:殡葬风俗何以存续
此次社会实践我来到外公的家乡——位于四川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并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在这期间我见到了当地的村主任,也与他的家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交流,这短短几个问题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农村某些不容忽视的事实。
首先我就当地传统的殡葬风俗提出了疑问,村民们侃侃而谈,看的出来他们对于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视。紧接着我询问了殡葬改革的相关信息,包括具体的改革政策、实施程度以及村民们的知情状况,但大家都面露难色,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关于对殡葬改革的态度,村民们都认为不应该完全取缔传统习俗,村干部也觉得在当地推行火葬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是经济上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民众对土葬的认可和对古老传统的信仰。
过去在一些影视剧里,我也曾看到过关于殡葬改革的情节。就我个人而言,我所在的城市属于五线城市,人口少,几乎就是一个小城镇,但城市里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火葬。此次来到远离城市的山村,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群众对于殡葬改革的认知竟如此匮乏,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改革的存在。不过许多现实原因也引人深思,例如村民对于保留完整遗体的坚持,到底是封建迷信的残余,还是对传统文化和先祖的敬仰?
心得之二:村民的真实声音
在访谈的过程中,李主任带我去参观了他们曾办过丧事的堂屋,墙壁因积水被侵蚀,水泥地板也积满灰尘,但从屋内的陈设可以看出以往在这里举办白事的隆重。
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感触。曾经我狭隘地认为,文化程度或者说受教育程度能决定很多东西,包括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思想和处事观念,但当我听到李主任的一些回答时,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李主任虽然是清松村的干部,却也只是一个没读过大学的农民工,在当地,能有高中文凭的村民少之又少,教育极度匮乏,文盲也不在少数。李主任不仅说明了家乡丧葬习俗存在合理的原因,还谈到了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取舍。本以为那个年代的长辈不支持火葬仅仅是因为不愿改变,如今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有那么多自己的考量。
李主任谈及的问题里有很多都是我没有考虑到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尽管文化程度稍有优势,但阅历还是太少,比不得老一辈人在某些事件上的洞察力。因此,要想做到学以致用,仍旧需要静下心来,倾听民众的声音。
心得之三:立体化的殡葬改革
在做实践访谈的时候,通过前期的资料翻阅以及与村民和村干部的交流,我逐渐意识到殡葬改革的推进是有必要的。考虑到耕地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节约问题,还有传统的殡葬仪式确实过于耗费人力和物力,殡葬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通过与不同年纪以及不同生活背景的访谈者的交流,我发现人们对殡葬改革的态度存在代际和区域的差异。很多年轻人或者是在城镇居住时间比较久的家庭由于经济和文化接受状况的不同,观念比较开放,会认为火葬方便简单,更偏向于火葬,基本是交给殡仪馆处理;但是像年纪比较大的,在农村居住时间比较久的,基本会更偏向于土葬,在自家门口就地举行传统葬礼。
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我发现殡葬改革并不是书面化、平面化的,这是一个很具有实践难度、多维的事情,它需要考虑地方发展状况,人们观念状况和传统风俗文化的留存,以及地方传统管理方式的不同。改革的复杂性以及区域的差异化就意味着一刀切的改革方式是行不通的,殡葬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
殡葬改革的具体推进考验着基层政府的能力。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多方面的阻力,这就很考验基层政府的决策与执行能力,人民期待着文明的殡葬改革,相关的教育和宣传与鼓励政策的设计还需要基层政府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总结:现代化理应顾及每个个体的尊严与呼吸。殡葬改革的实貌或许并不仅存于论文、报纸、网站等学术话语、政治话语之中,在乡土社会之中,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有关殡葬的个体叙事。在访谈与问卷中,我们不仅要思考,在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浪潮之下,有多少声音被淹没在激荡之中,有多少情感被排除在历史之外。倾听来自基层的肺腑之音,能让我们更加立体、全面地认识殡葬改革,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现代化之风以浸润人心的方式,走进乡土与村民之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2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