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3日,东南大学“绿野行者”实践团前往“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进行实地调研。该实践团队参观余村文化礼堂、余村文化馆等文史馆,并对该地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进行专访,加深了对余村转型发展历程的认识,加强了对余村总体发展的顶层设计、理论思想的理解。同时,贯穿调研过程的随机采访,通过游客、村民、返乡青年等不同人群的叙述,辅助实践团从多维视角解读余村走“以‘两山理念’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对民生民风、乡村形象等方面的实际意义。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绿野行者”实践团从余村的绿色产业发展中总结出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并为其他乡村实现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提供建议,进一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图为团队在余村大石碑下合影 鲍文轩 摄
参观余村文化馆——重走余村发展历程
余村文化馆位于整个余村的中心,相邻余村最为出名的刻着“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红字的石碑。团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漫步在文化馆内,对余村的发展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道了余村如今大部分的建筑前身是工业发展的一部分,同时还了解到了余村如今所取得的众多成就,以及余村未来的发展规划。
图为团队参观余村文化馆 鲍文轩 摄
采访副书记俞小平先生——纵览余村顶层设计
为加深对余村转型发展历程的认识,团队对余村副书记俞小平进行专访,加强了对余村总体发展的顶层设计、理论思想的理解,并从余村案例中总结出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俞书记对于我们团队的到来表示十分欢迎。尽管事务繁忙,俞书记仍然抽出时间,热情接待了实践团,并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了亲切交流。通过本次专访,实践团对于余村的生态旅游事业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两山”理论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图为团队采访俞书记 鲍文轩 摄
村民采访——了解余村村民生活
为了深入了解余村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业后村民的感受,团队采访了当地的村民。通过采访得知,余村这几十年来发展实为迅速,村民明显感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观念的转变,但仍有部分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当地有名的农家乐——“春林山庄”的潘春林老板。“春林山庄”作为余村最早一批创办的农家乐,因其经营得当,已是余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潘春林老板也已成为当地村民依靠生态旅游成功致富的典型。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转型前的余村算是富裕村,然而恶劣的环境使得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余村。后为了响应八八战略、“千村整治,万村示范”的政策,余村进行了环境的整改和发展的转型,走上了生态旅游之路。而如今的余村创业生态丰富,只要符合自身条件并有合理想法,一般都能得到村委的支持。
图为团队采访潘春林 鲍文轩 摄
调研地实地考察——感受余村村庄风貌
团队在采访游客与村民的同时,在村内进行了游览。村中蚀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字的大石头巍然屹立在水池之中,其位于余村靠近中部的位置,是大部分游客此行最向往的拍照地点。大石头左侧的道路便是游客步行道,它的一部分被绿色的丛林所淹没,另一部分裸露在地表上接受阳光的炙烤。由清华建筑院学生设计的如同倾覆鸟巢般的竹建筑横在步行道上,为游客提供一片阴凉和独特的景致。由于路途过远、沿路并无游玩项目等原因,绝大部分游客都止步于村的中部,再往上便只剩零星几人。年迈村民自己开设的店铺多位于天荒坪路主道的右侧,沿路往上便是众多民宿和几家卖独特手工艺品的精美小店。
在余村的三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两山”理念对安吉余村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极大作用,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风景。在余村,放眼望去,绿意盎然,所有的时间在这纯粹又夹杂红与金的绿色里都仿佛慢了下来,所有不美好的情绪都仿佛被清新的空气净空。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我们团队与当地的村干部紧密合作,与当地的村民和来余村的游客友好交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和人生历程,同时也为当地带去了大学生独特的活力气息。
在本次的余村线下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重走习总书记考察路线,了解余村发展历史,追溯两山理论的发源,以第一视角感悟余村以“两山理念”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绿色乡村振兴之路。在春林山庄主人的娓娓道来中,我意识到迈出绿色转型第一步所需要的勇气;在俞书记的耐心解答中,实践团了解到余村发展顶层设计的底层思路…希望我们的实践活动能为实现乡村绿色振兴注入东大学子的青春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1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