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物质类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所不同的是,物质类文化遗产是以物化的固态的方式来展现其历史认识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事项都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类以启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可以加强族群凝聚力,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去了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在展览馆中,有各式各样的非遗作品,比如剪纸,京剧,展览馆将这些艺人采用合作的方式继承与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展览馆位于市中心,很多人都可以进来参观与购买各种有趣的非遗文化产品,客流量很好。
我们还采访了南京非遗体验中心的管理人员,针对非遗与直播,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问答,从他的回答中,我们了解到了在非遗传承与弘扬工作中,互联网与直播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这种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工作与我们的课题完美契合。
在当今世界,存在着很多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的现象,这不仅对提高经济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传承与弘扬了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型的业态文化。生产领域的变革总是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文字创造和活版印刷带来了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近代印刷技术则带来了图书、出版、报刊、广告、新闻等行业的勃兴;电信技术带动了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业态崛起;今天,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给文化生产带来又一次新的大变革,这就是文化产业数字化。随着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新加速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叠出,为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和市场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型数字文化劳动者。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5G无所不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卷入到数字生产的领域,产业的升级换代,也意味着劳动的不断转型。由于全球信息供应链在产业升级换代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伴随着劳动过程不断网络化,文化生产者与全球劳动力的网络化分享了共同的命运,知识和文化生产的劳工化,意味着劳工的普遍化过程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催生处在数字信息时代下的新劳动形式——数字劳动。当下如火如荼的数字劳动中,义乌经济新模式下的“网红直播第一村”的打造,“人人是主播”的东北“新经济支柱”的出现,电子竞技成为年轻一代新的职业选择,等等。网络经济催生了新型的劳动实践,也就是数字劳动,其灵活多变、个性化的用工形式最大化地激发了劳动者的自主性,为相应群体拓展了新的生存机遇和空间。
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只是书本当中的知识,更应该到社会中去,去实践,去观察,通过先进的科技,通过类似“网络+直播”这一类似的形式去宣传本地区的文化产品,不仅仅只是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优秀的文化特产,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83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