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院学子实践心得:以风雪沧桑,鉴中华之光
历史的扉页有绚丽灿烂的文化瑰宝,也有满目疮痍的人间悲歌。时光的洪流滚滚向前,在几千年岁月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了诸多磨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不断磨砺积淀,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终于迎来了和平盛世,但无数的中华儿女始终不敢忘记历史的伤痕和曾经的苦难。
作为青年学子,为更好的缅怀先烈,学习历史文化,铸牢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在今年暑假,我积极积极响应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前往江苏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感受民族的血泪,历史的声音。
在入馆前,远远的我就看见了伫立在纪念馆广场前的那尊巨大塑像,无助悲愤的母亲抱着被日军残忍杀害的孩子仰天悲鸣,在那一瞬间我似乎就被一种沉重的悲伤深深笼罩。在纪念馆入口,我和许多前来参观的游客一样,自愿捐献并领到了两束白菊。白菊无暇,我也希望我们的捐献能给幸存者们带来更多慰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无声,雕塑无言,但历史的回声,至今振聋发聩。纪念馆前的广场有大大小小数十座雕像,每一幕都是当时受到迫害难民的真实写照,触目惊心令人伤怀。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我迈入了纪念馆馆内,以黑色为主基调的地板,墙面都让这个本就有着肃穆气氛的建筑更多了一份沉静。我看着满墙的人名和人像,脑海中思绪万千,那些已经熄灭了的幸存者的灯,承载着无数记忆的砖石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叫吴秀兰的老者,因为她的乳名和我已经过世的曾祖母一样,她们也同样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幸存者。看着吴老太太的经历和她那张相片上哀伤却又略显明亮的眼光,我想那也许是来自苦难深渊的先辈们对后世的凝望,或许在他们心中也强烈希冀着后辈们能够战胜黑暗,民族能够迎来曙光。
图为纪念馆内幸存者吴秀兰女士的经历。
在史料厅,我再次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残暴的侵略者更是让世界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我追寻着历史的脚步,观看着史料厅里陈列的史实资料,看着那闻名于世的六朝古都,文化名城一昔之间毁于战火,倒塌的房屋,破碎的砖瓦,无数人民流离失所,30万的同胞们死于日军暴行,那些在灯光下显露的死难者遗骸,在石墙上镌刻着的幸存者控诉,在镜头中展现的加害者陈辞,我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文字图片所带来的冲击,悲痛愤怒,心中似有万般情绪交织,如巨石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在参观的过程中,没有人嬉笑,也没有人高谈,悼念之情藏于每一位缄默无言的游客心里,每一次驻足停留的步履,又是多么维艰而沉重!
图为史料厅中的人像墙。
随着脚步的前行,我也看到了许多英勇的守军烈士对待日军顽强抵抗,国际上许多人道主义者对待受难群众倾力相助,也有像约翰马吉一样的外国记者勇于记录,为人民留下了很多珍贵影像,让历史的真相得到证明,让更多无视篡改历史的人受到谴责和唾弃。在我看来,或许还有很多心存侥幸或者选择歪曲掩藏历史的无耻之徒存在,甚至还存在许多“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信奉者,但我始终相信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不管世事如何沧桑变换,历史始终会映射着真理的光辉。
参观结束后,我在出口的松树下看到了纪念馆广场上飘扬着的国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是如此的鲜亮明媚,远处耸立的高楼大厦也彰显着如今繁华富庶的南京。很难想象在这片土地上竟然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屠杀惨案,但广场上的数字和警钟却也时刻提醒着人们那段历史不容遗忘。在最后,我把那两束白菊放到了广场最南端的万人坑和雕刻着“和平”字样的雕像前,也许就像纪念馆里那段结束语中提到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经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图为蓝天白云下飘扬的五星红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依欣 供图
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风雪的洗礼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胜利也终究属于中国人民。这次的参观是我人生中非常珍贵的一次经历,让我感触很多。我很幸运生在了如今和平的年代,我也希望在未来的时光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自己能够铭记历史,永葆初心,不畏艰苦,始终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杨依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6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