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为探寻锡绣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门即将消失的中华文化瑰宝,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撷文化之硕汇华夏,于锡绣之美遇江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6名成员前往江苏省无锡市,于早上10点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嵌于薛福成的故居之中的玲珑之室——胡晔新及邵敏老师的锡绣工作室。
窈窈上下五千年,文化瑰宝何其多。但取一瓢初饮之,便尝其中妙与乐。此次几转周折抵达无锡,探访胡晔新及邵敏老师的锡绣工作室,对实践团队而言无疑是一场心灵的震撼与洗涤之礼。穿过夏日的热浪,推开静谧的木门,踏入锡绣的世界,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锡绣作品诉说其形象传神之绝、针线来回之功。
进门,便能看到陈列于玻璃柜中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远看惊叹好似画,近看欣喜竟丝缝。邵敏老师及胡晔新老师热情迎接了实践团成员,并开始介绍工作室中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在玻璃柜的后方,老师们为了让观察者直观欣赏到双面绣的精妙,特意设置了镜面。实践团成员发现,通过镜面,同时从锡绣作品的正反面观察,或是春秋,或是异色,这绝妙的锡绣设计不禁令成员们发出连声的赞叹。此外,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实践团成员还欣赏了柜中陈列的其余作品:毛发分明的猛虎、面带表情的小猫、亭亭玉立的少女……最令实践团成员惊叹的莫过于胡晔新老师制作的立体蝴蝶。每一只蝴蝶都仿佛随时能够翩翩起舞,飞向窗外。参观完工作室之后,每一位实践团的成员们都对锡绣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精细的技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图为胡晔新及邵敏老师的锡绣工作室。 通讯员 阮苏婕 供图。)
在参观采访的过程中,实践团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锡绣在当今社会如何传承下去。通过采访实践团队得知,老师们正以各种创新方式将锡绣带入大众视野,融入大众生活。或将锡绣课堂引入小学教育,让孩子们感悟非遗之美,或举办各种锡绣体验活动,让大众更了解这门技艺。但毕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很少有人能保持对这一门古老技艺的兴趣,把它发展下去。普及锡绣文化,其路艰辛可想而知。锡绣精美,一幅作品或一件配饰皆耗费心神,其技艺之精妙远非目前的机器可拟,因此也一定程度上断绝了锡绣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路途。
(图为实践团队对胡晔新老师进行采访。 通讯员 阮苏婕 供图。)
本着传承非遗文化,普及非遗精神的理想,团队成员于7月2日在薛福成故居及其周边对行人旅客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锡绣了解度和感兴趣程度的采访,希望能够对于锡绣的知名度有更好的理解。在数十次采访中,团队成员发现大部分受采访者对锡绣的了解程度不高,甚至有完全没听说过的情况,本地人对锡绣的了解程度略高于来自无锡以外地区的人。但仍有部分游客对锡绣有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遇到与锡绣相关的周边商品时也表现出较高的购买倾向,并且也很愿意向自己的家人朋友推荐锡绣文化,让更多人知道锡绣的存在。在采访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兴趣了解、了解后愿意宣传锡绣等传统文化,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锡绣等传统文化仍面临着受众群体有限、大众认知度较低的客观问题。绝大部分游客对于锡绣的认知仅停留在听说的程度上,远没有在生活中深入了解过锡绣文化。这让团队成员深入思考锡绣文化,以及其它名不见经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生存之道。通过本次采访,团队成员更为深刻地意识到了锡绣这一非遗文化所处的危机地位,经过与广大群众的交流,团队成员也开拓了寻找锡绣发展出路的思路,意图让锡绣在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械的碰撞之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路人。 通讯员 阮苏婕 供图。)
七月的骄阳燃烧青年的激情,挥洒青年的汗水。烈日炎炎下,探访锡绣的实践活动也落下帷幕,团队成员们从中受益匪浅。十指春风,妙手偶得。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便绣出中国独有的绚烂。穿越千年的锡绣,是闺阁女儿的诗意华年,是深宅女子的温柔倾诉,是灵魂深处绽放的花。一针针,一线线,脉脉含情。它绣出千百年前的高山流水,也将绵延至今,流传千古,绣出祖国的锦绣河山。泰戈尔曾经说过:“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而如何让锡绣等传统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责任在于你我。
(图为实践团队活动合照。 通讯员 阮苏婕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5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