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用于铺在故宫内,被踩在天子脚下的砖石,到底有何其大的魅力能被赋予“金砖”的名号,并且能用一座博物馆来讲述他制作工艺上的前世今生。这些未得到解答的问题,确实让我对此次跟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薪火社会实践队,参观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旅程充满期待与好奇。
入口之处就极致体现了博物馆内强大的主角——“砖”,入眼便是高耸的砖墙,整齐堆叠、错落有致。走入博物馆内,漫漫长廊,我用手轻抚砖墙,潜心感受他们并不是一块块死板物件,而是有内涵的艺术品,他细密的纹路、小孔,甚至是破碎、风化的一角,都承载着历史千年的痕迹,古代能工巧匠精巧的技艺,好像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进入内馆,馆内的仿窑天井,采用传统的院落空间类型,用煤矸砖砌筑弧形墙体,层层楼梯拾级而上,顶部精巧的采用开口落光的方式,在比较昏暗的环境下让光线倾泻而下,好像历史向我们递出做客的邀请函,欢迎我们探索神秘的金砖世界。
图为薪火队成员所摄金砖所制艺术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倪子墨 摄
那么为何会有“御窑金砖”这一高贵的称呼,主要是因为他制作成果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称。相传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从朝廷派遣官员到苏州监制金砖,其中,苏州陆慕镇的黄泥质地最佳,“黏而不散,粉而不沙”,最适制成砖培,因而永乐皇帝赐名陆慕砖窑为“御窑”。整个场馆三层楼分别对应制作过程中的“开物”“成器”“致用”,每个工序又内含3-7个步骤,古时匠人们层层用心灌注,化泥土的腐朽为神奇,让一块块简单的砖土变得贵抵千金,让它穿梭千年的时光,傲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质朴中散发虚怀若谷的气质。纵然当下科学技术发展飞快,3D打印、电熔技术等层出不穷,但古时泥瓦匠人在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的年代,在自己简单的铸砖领域追求极致、刻苦钻研,我们在得以在当代能欣赏到如此精妙的金砖艺术品。在物华天宝、奇珍异宝辈出之地,御窑金砖显得低调而清然,在物质纷扰、喧嚣不断地尘世,金砖打造的器物却难藏其特有的清致与高雅。
图为薪火队成员所摄古法烧砖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雨乐 摄
其实相比于走在场馆的过程中欣赏精妙的砖窑艺术品和巧妙的烧制过程,我更喜欢在游览完整个场馆后,寻一处僻静的角落,慢慢回味我所见到的一切。本来此次游览的目的只是简单欣赏一处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博物馆,但最后我好像更应该看见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这种体力与脑力结合的伟大的智慧结晶,泱泱华夏五千年,山河万里,古木参天,这种古制遗留技法作为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应该将成果深入寻常百姓家,让他们不再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得的艺术品,真正的瑰宝应该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其实也了解到,现在将金砖制法进行简化以后,也有使用金砖进行屋内铺设的例子:一般用于墙面,茶台等,荒芜的旧物与现代化的呈现形成对比,遥相呼应,不禁让人感受时空的交错,体悟御窑金砖古法工艺的传承。我想这应该是荒芜的遗址与现代化的呈现形成对比,遥相呼应,不禁让人感受时空的交错,体悟御窑金砖古法工艺的传承。想到这里,我好像并没有将游览博物馆作为我完成了的一项计划,和御窑金砖博物馆的相见、相识、相知,就像是一场和新朋友认识的愉快聚会,预想着可能会有生人勿近气质的金砖倒是有着和外表不符的强烈反差感,他俏皮、活泼、真诚,他和你分享他的过往,我们一起预设美好的未来。其实,和“过去”的老物件交朋友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既然古制的金砖愿意跟上时代的潮流更新自己,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向一些古法技艺再多靠近一点点呢。
图为薪火队成员参观完博物馆后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梦莉 摄
走出场馆,我仿佛又看见了袅袅升起的制砖金烟……
千年窑烟四起,万古金砖不衰……(通讯员 何雨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7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