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家战略当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广西也对该项工程进行了大力建设。本报告聚焦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围绕其具体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开展调研,探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演出更好更优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在调研前期我团队根据实践计划,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设置了针对调查主题的访问提纲与调查问卷。在调研过程中,我团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三江文化馆、博物馆、广西福临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等地,了解了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和“送戏下乡”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与所遇困境,目前三江各地文化惠民演出的推进情况皆较好,但仍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传承人较少的困境。后续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也了解到了民众对于“送戏下乡”的具体反响,为探究新的乡村振兴路径增添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 乡村振兴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一、调研背景
(一)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家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治理的重要一环,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在乡村建设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始终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注重乡村振兴之路的开发,主张常态化开展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并发行文化惠民卡,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我区坚持多项并举,一是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政策,二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三是打造广西特色文化品牌。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拥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各地区都积极响应区内政策,主要通过“送戏下乡”等方式将文化普及广西的各个角落,不断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惠民演出具有典型代表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主要居民以侗、苗、瑶、壮、汉等民族为主,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58%,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素有“中国侗族在三江”和“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的美誉。其中三江的侗戏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自治县利用这一文化优势,在全面贯彻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将侗戏与“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结合起来,深入乡村基层开展多次惠民演出。2022年以来,三江县累计在15个乡镇90个村屯进行了90余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演出中侗戏、侗族琵琶歌等占比较大,同时演出还结合了时政热点和社会现象,推出《文旅融合促振兴》《乡村振兴谱新篇》等原创作品,节目形式多样化。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建设成果显著,对弘扬时代新风、实施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二、调研前期准备
(一)理论准备
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文化惠民演出发展历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报告强调,文化惠民工程要着重“创新”,这为新时代文化惠民工程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指导广西“十四五”期间文化惠民工程的发展。2022年以来,三江县累计在15个乡镇90个村屯进行了90余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其中,侗戏、侗族琵琶歌等占比较大,演出还结合了时政热点推出《文旅融合促振兴》《乡村振兴谱新篇》等新作品。
2.查阅三江政府部门关于文化惠民演出的相关政策
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鼓励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名县各项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来三江旅游,培育市场人气,进一步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县域旅游发展,三江政府在广西区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
(二)访谈提纲准备
对当地居民和演出团人员进行访谈是我们团队进行调查的主要方式之一。此次团队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半结构性访谈方式,根据我们调研所需,针对游客和演出团负责人,做出不同的访谈提纲。在初步拟好访谈提纲后,团队在指导老师的提议下,精简了问题数量,做了些改动,最终确定下两份访谈提纲。
针对当地居民的访谈提纲,围绕居民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演出的了解程度,共设置10个问题,逐步深入,从居民的看演出习惯到他们对送戏下乡的看法和发展建议。针对演出团负责人的访谈提纲,围绕送戏下乡的作用和困境,共设置7个问题。从了解送戏下乡演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困境出发,询问负责人对送戏下乡的看法态度,以及演出团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在对比中了解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实际发展状况,了解其所获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
(三)调查问卷准备
调查问卷结果是团队调研数据的重要依据。本团队针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群众对所在乡镇“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实施现状的了解程度及其发展期望,设置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问卷在明确填写人基本信息后,围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的实施状况、实施效果、宣传途径及群众对“送戏下乡”的期望建议四个方面设题,共20题。
三、调研进行时
(一)参观三江县文化馆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作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其建设更是独居匠心。该馆专注于传播非遗文化,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传播,特别设置“云上非遗板块”推动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此外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负责本地区的送戏下乡演出安排,举办了多场盛大的戏曲演出深受民众喜爱。在与文化馆副馆长的交流中,我们对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惠民演出的实施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文化惠民演出包括送戏下乡、公益培训等内容。该地的送戏下乡活动多由当地政府牵头,具体时间由文化馆进行安排,三江县的“送戏下乡”活动举办次数以年为单位,在2018年举办了117场、2019年举办110场、2020年和2021年因受疫情影响各举办90场。总而言之,该地文化惠民活动每年皆举办100场左右,举办频率十分之高,也体现了当地对于文化惠民政策的扶持力度之大。据了解,每场演出皆举办一个半小时以上,除了传统的戏曲表演也会融入一些现代的歌舞表演以及自己编排的剧目表演,内容丰富多彩,获得了各地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当地民众会在表演团到来之际为表演人员备上可口的饭菜,帮助表演团后勤工作的开展。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常态化免费培训班从2023年6月份开课,培训课程有彩调、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侗戏表演、侗戏器乐伴奏,每次课程为两小时,授课人多为民间歌师,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在该班开设之后,吸引了一大批民众前来学习,参与培训的民众对于此项活动反响极高,他们表示这项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空闲时间又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非遗文化。在此班开设之后,当地民众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愈来愈高,当地文化馆也希望在其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人,为文化惠民政策的开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二)对负责送戏下乡的演出团负责人进行访谈
1.了解艺术团大致情况,及艺术团与政府合作的情况
7月23日下午,侗民心弦团队前往广西福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访谈,团队队员们与其相关负责人在访谈过程中,初步了解到目前当地“送戏下乡”惠民文化演出的具体发展实施状况。该团队相关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道,目前负责“送戏下乡”的团队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17日,是一家集文艺演出、咨询服务、活动庆典策划服务;文化、礼仪、艺术活动;舞台、服装、灯光、音响出租;广告设计、制作以及安装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传媒公司。全面贯彻“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宗旨,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新理念,让世界感知、了解、热爱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目前团队名为“秀时代”艺术团,成员二十余人,专业指导老师三名,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秀时代”艺术团从商业演出的中心工作逐步转变为以“送戏下乡”为主,“送戏下乡”活动以年为单位。该团队负责人介绍到,“送戏下乡”活动主要是遵循政府主导,团队落实的基本原则,期间所有的开销由政府进行支付,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打造经济和文化一同发展的县城。而每年“送戏下乡”活动次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19年下乡次数为两百余场,疫情三年期间,由于防疫管控的需要,“送戏下乡”次数下降为平均每年就是九十余场。因此,此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
2.了解艺术团在送戏下乡中遇到的各类困境
本团队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三江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在推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活动资金不充足,保障机制不健全。三江县是众多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地区多为种植农作物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送戏下乡活动的相关经费上有所掣肘,给演出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诸多不便。不便。地方财政系统对群众的文化需求支出预算过低或省略,经费机制不健全必然导致了演出活动的各项流程,如服装,道具,音响,薪酬等,存在因陋就简的弊端。这样既导致了送戏下乡难以健康开展,也打压了演出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送戏下乡难以为继。
其次是年轻人不愿学戏和听戏,传承面临主体断裂。现如今大多数青年都因为上学,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生活在外地,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节奏发生了巨大变化,音乐审美、娱乐兴趣大都不再是那些慢悠悠的传统地方戏曲,而是受生活环境影响,兴趣发生极大变化,比如:听流行音乐、打麻将、打牌、玩嘻哈等。并且很有可能由于过年返乡,与外界的联姻,在外发迹之后与家乡建立经济往来关系等原因,把外界的生活习惯、娱乐方式等带回老家,对当地民间音乐的“原生态”产生冲击,而侗戏“进得去”却“留不住”成了传承的基本问题。
最后是“送戏下乡”活动影响范围有限。现阶段实施的送戏下乡各项措施并未达到最佳的公益活动成效性,其根源应当在于分散居住的当地村民无法被送戏下乡活动全面覆盖。由于三江县村寨较多,分布范围较广,造成杯水车薪的送戏下乡节目实施效果。近些年以来,当地文化馆虽然致力于投入经费与时间来组织群众性的多种戏曲节目,然而仍然未能满足三江县的当地村民对于文化与精神生活的渴求。
3.了解艺术团未来发展出路
现阶段,“送戏下乡”活动的主干还是各地方文化事业单位及专业文艺演出团队,深入推进此项工作,广大戏曲工作者应深入基层、服务百姓,而“送戏下乡”也应该有着新的文化内涵与发展方向。
第一,需要政府资金大力支持,提高社会参与度。目前“送戏下乡”活动主要由“秀时代”艺术团负责演出,缺少竞争,难以形成激励机制,出现了个别演出团体消极怠工,草草应对的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政府在进行财政拨款时,适时引入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促进演出竞争格局的形成。同时,做好政策引导工作,吸引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投身送戏下乡活动的资助。在演出人员上,要保持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建立人才选拨制度,做好人才流通工作,增补文化素质高,专业水平强的专业院校毕业生,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演出层次,增强演出活力。社会舆论方面,应对送戏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引导,最终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送戏下乡。
第二,戏曲艺术要由传统舞台延伸到新媒体平台,打造品牌性作品。我们应该重视新媒体现实环境,正视手机等移动媒体在乡村的普及,了解乡村群众媒体使用习惯。短视频平台在相当多的乡村群众中有着非常高的使用率与活跃度,很多原创的侗戏小段子都有着非常高的播放量与转载量,形成了积极的乡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传播。而内容低俗、媚俗、庸俗的短视频,也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风气的塑造。“戏曲下乡”也应该抢占新媒体平台,一是鼓励乡村群众在个人短视频账号上发布戏曲作品,对内容积极向上的个人视频号进行奖励,对内容低俗庸俗的视频号给予批评与引导,从量上扩大戏曲下乡的影响;二是官方注册短视频账号,以县级或者乡镇政府部门为管理主体,择优发布该地区乡村群众创作的戏曲类短视频,给予经济与荣誉奖励,引导群众创作高质量的戏曲作品,从质上扩大侗戏下乡的影响。
第三,戏曲工作者要由演出者转变为传授者,加强创新侗戏内容。如果戏曲下乡唱一唱、演一演就走了,所形成的文化影响一定是很短暂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新时期的乡村百姓也有着创作与表演的需求,在短视频平台上常见的乡村百姓自导自演的小视频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送戏下乡”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乡村群众戏曲表演能力的培养,思考如何将传统曲目与新时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创作出反映乡村生活、彰显乡村风尚的戏曲作品,引导乡村群众自发创作,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乡村戏曲氛围。
(三)切身参与送戏下乡惠民演出
2023年7月23日,我团队成员跟随三江侗族自治县“秀时代”民族艺术团一同前往良口乡进行送戏下乡演出,将侗族文化带到寻常百姓家。演出开始前,团队成员协助艺术团工作人员开展演出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工作人员的示范与讲解,团队成员也切身参与到了检查舞台设备、布置演出现场等准备工作中,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了一份力。
在演出现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应接不暇,节目内容以传统侗戏、彩调剧为主线,融入民族歌舞、戏曲舞蹈与独唱、表演唱、快板等多样化节目形式组成。尽管室外气温较高,但观众仍然热情高涨,现场气氛热闹非凡,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节目很接地气,演出很精彩,这些年戏曲下乡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演出现场群众纷纷表示,能够在家门口听到这么好的经典戏曲,实在很过瘾。还有的村民激动地说:“‘送戏下乡’年年都有,大家都期待得很,每次都早早地过来。政府请来的艺术团也很专业,唱的一出出经典曲目,都是村里人喜欢的,侗戏是我们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年轻一代也喜欢侗戏文化,把我们这项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传承好。”
(四)走访当地居民
为了解当地居民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看法和态度,我们随演出团到洋溪乡,在演出现场对洋溪乡的居民进行了访谈。
采访的第一位居民是当地的一位老奶奶。她表示,近几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都会组织演出团到他们乡演出,每次演出的剧目都很有意思,既有侗族的传统剧目,也有新编曲目。当演到传统剧目的时候,她也能跟着哼唱几句,同时对新编排的剧目赞叹有加,认为新剧目既能够唱出传统的韵味,又能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展示的淋漓尽致。老奶奶说,乡镇里的人都很期待着演出团的到来,和演出团的演员们算得上是“老朋友”了。每当演出团到来时,他们都会自发的做起饭来,摆起百家宴,以招待远道而来的演出团成员。演出结束后,大家还会站到戏台上,和演员们一起唱歌、跳舞。
受访人员中,也有和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当我们采访到青年小陈时,他表示自己对侗戏十分感兴趣。小陈说,他从小受侗戏的熏陶,演到耳熟能详的曲目时,他也能跟着唱几句,但要想向大众介绍和传播侗族文化还需要深入学习,他很想到演出团去尝试系统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侗族的歌舞文化,将侗族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像小陈简单说明了演出团目前正在招募青年演员,鼓励他去尝试面试。在和小陈的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侗族青年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想继承传播侗族文化的宏伟志向。
整理居民们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看法和态度后,我们发现,送戏下乡是当地人民都很期待的一种演出模式。在几年的演出活动中,当地人民和演出团结下了深厚友谊,群众对演出团的演出总体来说很满意,送戏下乡是满足当地人民文化需求的有效方法。同时,当地居民也表示,希望能够增加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次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调查问卷发放
本次问卷调查我们选择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问卷针对人群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6个镇,9个乡为主。年龄层分段为7-18岁、19-35岁、36-59岁、60岁及以上。学历遍及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专科等。职业分为待业/下岗/退休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及员工、务农人员、学生。政治面貌遍及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其他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群众。共计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份。
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时,我们发现有91.59%的人有意愿在送戏下乡来到自己所在乡镇时前往观看演出,从正面证明了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在三江县的宣传和实施十分到位,民众对观看演出抱着积极态度。在观看原因中,休闲娱乐、对戏曲艺术感兴趣和学习戏剧传达的思想占了绝大比例分别为80.61%、48.98%、50%。这说明了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填写人也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提出了不少建议,主要涉及创新形式和加大宣传两方面。对问卷结果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实施效果和人民的满意程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我们后续分析调研结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分析调研结果
(一)三江县送戏下乡演出发展现状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三江的侗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侗戏与“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相结合是三江县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实施的一大特色。2022年以来,三江县累计在15个乡镇90个村屯进行了90余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其中,侗戏、侗族琵琶歌等占比较大,演出还结合了时政热点推出《文旅融合促振兴》《乡村振兴谱新篇》等新作品。三江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建设成果显著,对弘扬时代新风、实施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落实效果欠佳、影响力欠缺等问题。
在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部分群众进行调研后整理数据可知,接受调查的的群众认为的“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内容主要以贴近百姓生活、结合当地特色戏曲文化为主,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上现代化发展滞缓,缺乏创新。此外,尽管91.5%的受调查村民都愿意主动观看“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但仍有74.4%的村民仅看过1-3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这与各乡镇每年“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组织次数有限、宣传手段效果欠佳密切相关,直接造成了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影响范围有限、落实效果欠佳的问题。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与当地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演出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演出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演出,让文化惠民演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中为人们提供精神服务消费的两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其内涵、外延、功能、性质都具有显著的差异,但两个产业又具有天然的共生互融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当地的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角度上看,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有利于发展县域旅游业,增加服务业触手,促进文旅融合,将传统戏剧文化与旅游进行双向深度融合,以文化引流促进县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旅游消费促进县域文化产业优先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增加县域就业岗位,提高县域经济水平。县域经济是保障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提高文化惠民演出的硬件条件,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持续进行提供物质基础。
从文化角度上看,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包括了彩调、侗戏等类别,有助于传统的戏剧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戏剧的发展发散思路。戏剧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文化遗产,文化价值深厚,但这门艺术在当今社会缺乏关注且面临着没落危机。戏剧呈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皆有,文化惠民演出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剧目内容呈现着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在民众中引发共鸣,有利于提高人民个人修养和个人品味,维护社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走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困境
从县政府带头组织“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和县城民间自发组织各类文化演出方面,挖掘形成“双动能”发展路径。在“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物质保障方面,首先采取政府主导,引资筹资的方法,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惠民演出,为文化惠民演出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尤其保证文化惠民演出设备的先进性。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演出的相关基础设施,如各乡镇农家剧院、文艺演出广场等,让“送戏下乡”的种子得以落地落实。在“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采取政府搭桥,联动发展的方法。针对演出形式创新方面,政府要推动文化惠民演出孵化平台建设,建立文化惠民演出公益培训基地,营造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传承氛围,为打造更高级、更出色、更专业的团队提供有活力的平台。“双动能”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政府搭桥,群众运转;政府筑基,群众发展的模式。
从建设特色文化惠民演出品牌和保护当地特色文化方面挖掘形成“文化惠民演出+”发展路径。
其一,“文化惠民演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将大歌、侗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表演与文化惠民演出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化惠民演出的内容,在真正走入群众心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惠民演出的形式得到传播,这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二,“文化惠民演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重要的宣传手段,而宣传恰恰是打破文化惠民演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发达的短视频平台,以演出主体为主,创建官方账号按时更新宣传。同时,建立网红培训中心,以网红宣传为辅。由此推动“文化”真正“惠民”,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效果流失。
推动“送戏下乡”不仅要“送文化”而更加要促进“种文化”,让民间群众更加主动参与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上来,不断完善孵化平台建设,丰富宣传方式,扩大影响效果,从而真正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的路径选择
五、宣传及效果
在调研过程中,我团队通过视频记录、合影留念等方式来记录团队实地走访三江县博物馆、文化馆以及亲身体验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的瞬间,真实展现了当地侗族文化的风采以及团队成员的调研情况,在宣传中能够起到直观呈现内容、使宣传文案显得更加生动的作用。同时,我团队运用各大媒体平台,例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对调研过程及调研成果进行实时记录和分享,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本质作用以提升项目宣传的影响力,提升了团队宣传工作成效。
团队在前往三江进行实地调研后,总结调研过程和调研经验,整理调研所得材料,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调研结论,并实时运用调研材料撰写调研实践纪实,并向中国青年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大学生云报等网站投稿,丰富团队的宣传渠道,提高项目的影响力。
六、调研中学到了什么
(一)团队分工协作
在繁杂的调研工作中,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想让个人能力在团队中得到优化配置,就必须熟悉、挖掘团队各成员的优点,以此为根据进行明确的分工。调研初期,以准备工作为主,查阅文献、草拟访谈提纲、设计调查问卷都由不同的成员负责完成。调研中期,由与调研地相关和就近的成员展开实地调研,其余成员则进行后续成果的整理。调研后期,整合数据、写稿宣传、视频剪辑都由擅长的成员负责,形成合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首先是与老师的沟通,团队成员作为学生在进行调研工作的很多方面都有欠缺,这时是需要积极主动地联系指导老师,真诚礼貌地向指导老师请教,及时沟通。其次是与团队成员的沟通,调研工作大多需要各位成员共同完成,其中难免会遇到冲突和矛盾,要对伙伴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实现共赢。最后是调研过程中与群众的沟通,礼貌和真诚是必要的,无论群众是否接受采访,都要保持礼貌,即使面对拒绝也要理解和包容。
(三)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
调研之初,团队当中的每一个人面临的都是新的伙伴、新的环境、新的问题,这对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调研中后期,调研任务繁杂,困难重重,如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对科学研究保持持之以恒的热情,这样才能乘风破浪,有所结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5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