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系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调查寿县地区的方言谚语,同时也调查了寿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
虽然半个月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有点辛苦,但是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课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这半个月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关于非遗保护和社交方面的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认识。
在实践的初始阶段,我和我的搭档苏博诣同学决定先收录寿县地区的谚语,我们通过下乡寻访,街头采访以及找身边的家人朋友询问等方式收录了足够的且带有地方特色的谚语。接下来我们进行的是寻找采录人,我们需要一个年龄较大但口齿清晰的人来录制这些谚语,于是我把目光锁定到了我的爷爷,因为录制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当地的文旅局没有给我们推荐录音人,所以决定用身边亲近的人,比较合适些。
社会实践进行到中期的时候,这时候方言谚语的采录基本上已经完成,然后因为我们当时在文旅局想通过他们来推荐方言谚语采录人的时候,他们说目前没有对于方言这方面有过多研究的,但是了解到我们的目的之后,给我们推荐了王传阳老师,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市级保护传承人。于是我们和王老师约定好了时间地点,在寿州文化馆对王老师进行了一次人物专访。我对王老师的这次采访印象尤为深刻,他让我感受到了寿州锣鼓的魅力,也让我了解到我们目前非遗保护所面临的问题。采访完毕后,他还给我们推荐了城内的文化馆旧址,里面也有许多的关于寿州锣鼓的内容,让我们更直观的认识了寿州锣鼓。
半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接近尾声,我们最后进行的一项工作是街头采访,这个其实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难题,因为很多人要么表示没时间,要么就不是本地人,或者听见我们要录视频之后不太愿意,我们游荡了一个上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当时心拔凉拔凉的,直到下午我们才采访到一个开朗的小哥,然后信心大增,接着采访了一个老爷爷,最后是一个三轮车师傅,和那个叔叔软磨硬泡,终于答应了只要我们坐他的三轮就可以采访他,最终也是顺利的完成了采访任务,我们的社会实践也就此告一段落。
半个月的暑期实践过的很快,自己的付出有了结果和回报,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要善于沟通,要有热情和耐心
我们这次社会实践少不了和人打交道,再收录方言时,我们向他人以聊天的方式来了解到一些谚语,有很多人一开始不好意思,不知道聊什么,我们就需要热情一点,让他们敞开心扉;在街头采访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访,我们没有放弃,依然是耐心地去继续寻找;进行人物专访的时候,我们要顺着他的话题继续去引申,不能冷场,也不能偏题,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
二、让我意识到了方言谚语的魅力和重要性。
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说方言,根据我们的采访,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普通话的冲击,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方言这一方面
②很多农民去外地打工,然后就放弃了方言,说起了普通话
③很多人意识不到方言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认为方言会阻碍民族社会交流,不愿意说方言。
总而言之,生活的现代化对各地的方言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亡。
但是方言传承着中国的古老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方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文化的丰富性,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文化生存空间,有体系,有重点,有计划的去保护方言,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积极鼓励青少年学习方言这种民间文化载体。
这次实践让我有了深刻感悟,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经历,这是在课堂里学不到的。我想,这就是我的收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3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