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依靠大量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依靠教育。为积极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次调研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地考察贵州省丹寨县金钟一小的教育发展现状,体验感受当地教育发展状况;开展“线上问卷调查+线下家庭访谈”并进行量化分析,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尝试基于调研提出一系列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以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调研背景
2020年底,我国已全面、彻底地摆脱了绝对贫困,迈入“后脱贫时代”。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需要在后脱贫时代发挥坚实作用,其关键在于构建以增强相对贫困地区人口内生动力为目标的教育帮扶长效机制。在相对贫困地区,“硬件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较弱、管理水平偏低、教育质量不高”的乡村薄弱学校依然存在,制约乡村教育发展。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育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校发展的内生力也源于教学。
然而,乡村教育还面临着各方面的制约。乡村教育的主体——学生和师资,都在外流。一方面,乡村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层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有条件因求学而外出,造成学校教育“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从主体层面抽离了乡村教育的活力。另一方面,虽然不乏有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超过城市教师的情况,但是乡村教师仍然可能因为城市有更好的发展机遇、生活条件而从乡村教育中流失。所以,乡村教育吸引不来年轻教师、留不住优秀教师,师资力量的中流砥柱被拆解。其次,乡村教育的质量仍然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当前,城市教育已逐渐进入利用信息化开展“智慧教育”的阶段,但是由于乡村教育场域内智能设备参差不一、教师数字素养欠缺,教育信息化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并没有成为推进乡村教育生态变革的重要力量。此外,乡村教育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行动上的缺位,这导致乡村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够现代化。
二、调研意义
研究后脱贫时代乡村薄弱学校改进问题,既是落实党和国家乡村教育政策之需,也是助力乡村教育现实发展之需。乡村教育在国家的扶贫事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既是扶贫扶志的抓手,又是医贫医愚的良药,教育扶贫依然是后脱贫时代原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乡村薄弱学校始终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角色,乡村薄弱学校改进是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精准化、特色化教育扶贫的重要环节。后脱贫时代,乡村薄弱学校的改进和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依然存在时间表和教育自身特性之间的冲突。要克服这个冲突,需要提升乡村薄弱学校的内生力,实现乡村薄弱学校的内源性、持续性的发展。乡村薄弱学校要获得内生发展的动力,保证学校内涵发展的和谐、稳定、均衡尤为重要。学校内涵发展首在人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乡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领域在课程教学及其研究这几个方面显得尤为薄弱。基于此考虑,课题组将后脱贫时代乡村薄弱学校发展困境和突围点聚焦于教师、课堂和教研等教学及其相关要素。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真正回应教育的本质,即“人的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表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在这种意义上,“人”就不仅仅是儿童、青壮年劳动力,而是包含所有的农村人口。随着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全面脱贫后,农民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其高级需要开始显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农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人生出彩,就要引导农民认识并满足其自我实现的精神和社会需求,要通过教育使农村人获得人生的意义感,提升其道德素养、培养其独立的人格、拓宽其思维视野,使之成为自由的、全面的、和谐的、社会的人,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图1 调研对象分类图
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贵州省丹寨县金钟一小的教育发展现状为例,对“后贫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路径的探寻,可以采取以下调研思路:团队调研金钟一小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期望和需求,确定改进的重点和方向;研究相关政策文件和教育改革措施,了解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支持政策和发展方向;比较其他地区类似情况下的乡村教育发展案例,了解其成功经验和特点,为金钟一小的教育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请教乡村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探讨可行的乡村教育振兴路径。
(二)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的相关情况,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目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与侧重点等。
2.访谈调查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与当地教育工作者进行座谈交流、对贫困家庭进行家访,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们进一步了丹寨县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的战略思路、政策导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他们的专业意见和亲身经历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感知丹寨县教育振兴的背景,理解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和路径。
3.实地考察法
我们根据丹寨县教育规划,选取乡村教育振兴典型,在金钟一小开展为期11天的支教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新颖的支教形式,开展德智美劳五育并举的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用“七彩”点亮山村孩子的梦想之路,用青年大学生的力量助力乡村教育兴,提升儿童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还走访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区的贫困家庭,切实交流感受教育资源不均、贫富差距带来的巨大差异,进一步了解到丹寨县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4.文献调查法
我们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收看相关新闻报道等活动形式,初步认识到丹寨县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所采取的战略举措。这些举措旨在推动乡村振兴,加快丹寨县的经济发展。研读此类文章,我们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丹寨县“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三、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
调研问卷是在整理现有研究和团队小组和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形成的,总共包含四个部分。其中除了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和第四部分第一题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统计采取选择题的形式,其他全部采用量表的形式,且全部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打分,认同度从低到高,1 分表示非常不符合(非常不认同),5 分表示非常符合(非常认同)。
(一)社区居民基本信息
(二)乡村教育认知情况调查
由图2可知,被调研者对于乡村教育都有一定的了解,其中23.67%的被调研者表示十分了解,仅有5.31%被调研者不太了解;18.36%的被调研者非常关注乡村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新闻,17.87%的被调研者非常了解乡村教育的具体模式,62.32%的被调研者非常认同加强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有好处,62.8%的被调研者非常认同乡村教育是每个人的责任,28.5%的被调研者时常考虑自己对城乡教育的影响,40.58%的被调研者十分愿意投身乡村教育的相关活动。说明大多数被调研者对于乡村教育有着一定的关注。
图2 关于乡村教育认知情况调查
(三)乡村教育发展情况调查
由图3可知,近六成的被调研者认为推动乡村教育首先应当提高师资培训力度、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条件、加强家校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加强教育资源对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当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图3 关于乡村教育发展情况调查
(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调查
由图4所示,本模块就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希望乡村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未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与侧重点设计六个问题进行调查。其中近九成的被调研者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超过六成的被调研者非常认同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超过五成的被调研者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和教育资源匮乏是目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六成被调研者非常认同政府支持力度、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水平、社会参与度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超过七成的被调研者认为乡村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发展;超过六成的被调研者肯定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图4 关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调查
五、调研总结及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与当地贫困家庭交流、深入当地学校探察等方式,发现长春在产业振兴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实质性、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传统观念影响、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部分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薄弱,在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家庭以务农、临时工为主,家庭收入较低或通过国家低保生活,难以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给孩子。此外,传统的观念认为农村孩子只需务农、传承家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也影响了家庭对教育的投入;
(二)乡村教育设施相对城市教育设施水平较低,很多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老化,缺乏现代化设备和资源支持或者更新较为迟缓。同时,乡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小规模的乡村学校往往面临师资、课程和教学资源上的不足。由于学生数量较少,教学设施的使用率也不高,导致资源浪费;
(三)乡村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村学校因地理位置偏远、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难以吸引、留住优秀的教师,除了本地专职教师外,还有部分大学生支教或者城市老师进行乡村支教。同时,多种类型的乡村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培训程度不同,教学水平无法与城市教师相媲美,这也限制了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在乡村教育发展中,资源的投入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层面的建设,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乡村学生普遍缺乏广阔的视野和思想上的丰盈,缺少艺术、体育、创新等方面的培养;
(五)在乡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等原因,许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乡村。这导致了乡村学生留守人数的增加,面临着缺乏监护和照顾的情况。对于这部分孩子们来说,他们缺乏合理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乡村教育亟需赋能以满足他们的基本学习需求;
(六)乡村地区的教育观念普遍滞后于城市地区。传统的观念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劳动力,缺少对全面发展的关注。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成员根据现实情况,预测了丹寨县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改进途径。第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对照“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鼓励乡村教师主动推进新技术与新的教学手段的结合,探索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符合教育本质的乡村教育。第二,挖掘乡土课程体系,打造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特色”。以乡土文化为依托,重新定位乡村学校特色发展,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核,将蕴涵丰富教育资源的乡土文化和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构建独属于乡村的教育体系。第三,强化优质师资支持,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教师适用政策,推进教师适用政策创新,进一步提升政策的长远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第四,注重五育并举成效,注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着力提高教育供给质量,融入优质教育内容,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挖掘资源潜力,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更好地发挥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性与全局性作用。第五,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创设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均衡”。以促进教育公平要以机会公平为着力点,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利用宏观调控完善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公平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第六,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教育不仅是政府、学校等部门的职责,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构建协同机制,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提升教育系统的协同效应和整体发展,因此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提高乡村教育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乡村教育。
结语:
乡村美,中国才能美;乡村强,教育必须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厚植于乡村人力资本,是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落实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鹏.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教育的责任、挑战与对策[A]民族教育研究.2022(33):1001-7178.
[2]欧阳修俊,周润伍.新时代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2):10-15.
[3]任一娇.高校教育帮扶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6):12-14.
[4]李宜江,贾红旗.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教育振兴[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04):1-11.
[5]孙杰远.乡村教育应在文化选择中重塑主体性与自觉性[J].探索与争鸣.2021(04):12-14.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2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