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滁州学院信息学子组织“赴滁州市探索博物馆小分队”于2023年7月1日集体前往滁州市博物馆探索文化瑰宝。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馆前合照。通讯员 沙振囡 供图
团队成员在对滁州市博物馆进行的全面参观了解之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解读文物,通过观察和研究文物的特点、年代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对滁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于此同时对馆内《黄梅百年——黄梅戏发展历程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开展主题宣讲,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黄梅戏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黄梅戏起源于清中晚期皖、鄂、赣,兴于安庆周边诸乡。徽班进京后,大江南北的城乡舞台顿时冷落萧条,强大的演出市场吸引了皖河流域的众多农民、手工业者走上了乡村草台,他们用当地的乡音俚语演绎着当地的乡风俗事,娱人娱己,抑恶扬善。用采茶调、花鼓腔、佛调道情、民歌小调唱之歌之,传情达意,抒发爱憎。加之昆曲的滋养,高腔的熏陶,徽调的帮带,民间丰富的音乐舞蹈的供给为黄梅戏的产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青阳腔、徽班艺人的引领和帮助下,黄梅戏渐进的完成了基因选择和胚胎发育,至清道光、咸丰年间,一个新的戏曲样式悄然而兴。风雨百年,黄梅戏经过旧中国政府的排斥与打压,也受到新时代的扶植和赞美,直到今天,黄梅戏已是“仙乐风飘处处闻”,“天下谁人不识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馆内参观。通讯员 管依玲 供图
团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黄梅戏虽然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和全球文化的冲击,黄梅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也普遍下降。另一方面,黄梅戏的传承面临困难,很多老一辈的黄梅戏演员因为年龄等原因无法长时间坚持表演,青年演员的培养与传递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团队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首先,团队成员建议增加黄梅戏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介绍黄梅戏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其次,努力发掘和培养年轻的黄梅戏演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表演机会,以保证黄梅戏的后续传承。此外,调研团队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黄梅戏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为黄梅戏的研究和演出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此措施基础上,团队成员进行了有关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保护的宣讲。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馆内宣讲。通讯员 夏雨婷 供图
此次黄梅戏宣讲调研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黄梅戏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将持续关注黄梅戏的发展与保护,并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4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