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征程”实践队第三分队于8月8日赴甘肃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长征红军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实践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了我的家乡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会宁县人民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缅怀先烈,在1986年修建了红军会师纪念塔,现在已经成为甘肃会宁的地标性建筑。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我怀着无比的憧憬和仰慕之情,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举党跟党走,百年党史忆初心主题实践活动,前往会宁参观1936年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旧址,感受会宁的风土人情,追随先烈们的足迹,缅怀革命烈士。 红军会宁会师期间,留下了很多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比如红军在会师期间所使用的武器,在艰苦的条件下所食用的草本植物以及文件等静静的陈列在展馆内。
漫漫长征路,巍巍会师塔。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开馆,该馆以会师塔为中心,会师楼为参照,成为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又一标志建筑。当我们抬头仰望会师塔的时候,无不感觉到先烈们在风雨如磐、血雨腥风里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参观了长征红军纪念馆。在参观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红色热土部分,我们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积极乐观和热情淳朴,对我的家乡会宁的今天有了更好的认识。从一个同里别平行一练生于始长到胜利会师,一张张照片诉说着历史的恶托。
在一张稚嫩的红军小战士画像前,解说员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1936年10月的一次战斗中,会宁具城遭敌机轰炸,一炸弹落在两岁多的魏煜的身边,正在刷标语的红军小战士以迅雷掩耳的速度冲了上去,用身体护住了魏煜。魏煜得救了,小战士却牺牲了,那年的他也不过年仅4岁, 甚至连他的姓名我们至今都无从得知。魏煜成家后 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叫继续长征,表达对红军救命之恩的一腔真情。同时叮嘱他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弘扬长征精神,为人民作出贡献。听到这里,我哽咽了,满怀敬畏,默默地向这位无名的小战士鞠躬。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泪的洗礼。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大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我前行的路标。
一天的参观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精神,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记忆却是永恒的。历史无言,精神不朽。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烙印,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韧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对我来说,在红色之旅中所看到的每一处风景,看见的每一件物品,都会对我产生永久的魄力,成为我生命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间且徜徉。作为一名青年,炽热的青春不后退,传承红色精神的我们一往无前。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发扬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我们要把红色革命的传统与精神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久动力。昂起年轻的脸庞,挺起坚实的胸膛,我们将托起中国未来的太阳。(通讯员马皓川 张昀姝 游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37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