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市开展社会实践,实践主要内容是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中国铁路博物馆。8月16日,前往第二个实践地——沈阳,并对第一阶段实践总结心得感悟。
(一)历史古都,现代文明
在北京,红色景点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无不将革命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游人眼前。这些地方不仅是纪念英雄的场所,更是缅怀先烈、警示后人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能够感受到那段艰苦卓越的历史,感受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然而,北京并不只是红色历史的凝结,它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在新时代的映衬下,北京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古老与现代化的元素。高楼大厦和现代交通系统展现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古老的胡同和历史名胜则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厚重。坚持高质量发展,将北京这座城市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
在新时代,北京积极响应国家的发展号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引领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作为全球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正是对历史的最好传承和延续,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好的体现
(二)铁道崛起映强国光辉,未来发展铸历史篇章
在北京,我们的第一站便是中国铁道博物馆,我来到这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故事。铁路博物馆机车车辆陈列厅展出的文物展品,是中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变化的缩影,是中国铁路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历史见证。
工人使用过的氧气瓶和青藏铁路修建的历史故事
踏入中国铁道博物馆,仿佛踏上一段时光之旅,每一件展品都将中国铁路在现代化征程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博物馆的仿佛铺展在我面前的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我看到了早期的火车模型,感受到铁轨的铺设是如何一步步连接起国家。那些旧式机车,是当年工人们为铁路发展付出的辛勤汗水的象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我看到了早期的蒸汽机车,想象着那个时代勇敢的铁路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辛勤努力。现代化的高速动车组象征着时代的飞驰,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繁荣。这些列车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飞跃,也让我深感中国铁路的发展已站在世界的前沿的自豪。
其中,在青藏铁路展区,有个氧气瓶格外引人注目。深蓝色的瓶身遍布锈迹,瓶内早已没了氧气。这是筑路工人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使用过的装备。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工程正式开工,铁路沿线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青藏铁路穿越了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线之一,海拔超过5,000米。修建过程中,工人们必须面对严酷的高原气候、极端低温和氧气稀薄等极端环境条件。为此,在铁道卫生部和工人群众们的共同努力下,铁路沿线平均不到10公里就有一座医院,沿线配置高压氧舱,工人生病得到有效治疗。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一一被战胜,天路奇迹在这片土地实现。2006年7月2日零时31分,拉萨火车站内,首趟进藏列车缓缓驶入站台,这标志着青藏铁路全线投入使用。氧气瓶与钢轨、道钉、枕木一道成为钢铁天路施工现场最为常见的物件,映照着“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展览中,一张张相片展示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的脉络,铁轨不仅是交通,更是一个个城市的向前跃进的象征。这些铁轨、历史文件、列车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脚步,连接了千家万户的梦想,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三)工业历史展示昔日荣光,创新蓬勃开启未来篇章
乘坐高铁,来到沈阳,我们路过铁西工人村,这里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历史厚重的世界。这里不仅是工人们辛勤付出的见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古朴的砖瓦房屋和胡同,展示着工人们真实的生活,每一处建筑,都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都代表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人们想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
来到中国工业博物馆,博物馆中的陈列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业在现代化征程中的奋斗与成就。在展厅里,一台台旧式机器、模拟工作场景的展示,带领我深入到过去的工业场景中。我不禁想象着那些年代,无数勤劳的工人们为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艰苦奋斗的场景。这些工业遗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铸就了国家工业的基石。
而现代工业的展示则更加引人入胜。机器的齿轮转动、流水线的高效运转,无不展现出中国工业在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看着现代工业的壮丽景象,我不禁感叹中国式现代化的脚步之快,让世界为之侧目。
馆内的一面展墙上,悬挂着一枚巨大的金属国徽,这是在沈阳浇筑的我国第一枚金属国徽,从尺寸到工艺,都与当年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别无二致,虽是仿制,但它承载的那段往事却在新中国工业史上闪耀光芒。1950年,国徽的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制造出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当时,沈阳第一机器厂(现沈阳第一机床厂)的铸造技术闻名全国,光荣地接到了铸造任务。
中国工业博物馆中展览的第一枚金属国徽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全厂上下激动万分却也压力巨大。铸造团队随后成立,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任组长,十几名技术尖子为成员。那时,沈阳第一机器厂刚恢复生产,铸造技术虽有名气,但设备简陋,从模具制作到浇铸成型主要凭经验手工操作,要铸造一枚直径较大且表面光洁、图案清晰的国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第一道难题是模具。为确保国徽图案光滑、纹理清晰,工人们吃在车间里,睡在工厂,日夜摸索,精雕细琢,制作出了合格的模具。第二道难题是浇铸。没有炉子,工人们就利用砖炉;没有化铝罐,自己换成铁罐;没有脱氧剂,用最原始的方法来搅拌。工人们采用铜铝合金来制作国徽,但是由于铜和铝的熔点相差大,给铸造带来很大麻烦,只能一次一次地进行试验,直至研制出局部浇水加速铸件冷却的方法才解决这一难题。1951年4月,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工人们提前20天完成了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一枚大型的精美的的金属国徽被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上方。
2012年,中国工业博物馆迎来了开馆的历史时刻。当年,在铸造团队老工人的亲自指导下,博物馆精心按照天安门城楼上金属国徽的尺寸和制作工艺复制了一枚金属国徽,它挂在馆内供人参观,以此永远铭记国徽铸造者的坚韧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不断追求卓越,忠诚无私奉献。
参观完中国工业博物馆,我被中国式现代化中这些令人敬佩的中国故事深深打动。它们如同一颗颗明亮的明珠,串联成一幅光辉璀璨的画卷,也在不断地为中国的未来繁荣继续点亮前行的路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3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