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飞‘扬’之旅”实践团队赴扬州开展文人香事和绿杨春非遗项目调研活动
为响应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号召以及扬州绿杨春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把茶文旅作为核心驱动力,做大绿杨春品牌”的号召,助力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蓬勃发展,2023年7月至8月,南京财经大学“飞‘扬’之旅”实践团队赴扬州开展文人香事和绿杨春非遗项目调研活动。其中,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采访、线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两个项目——文人香事和绿杨春进行深度的学习和研究。
7月3日,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瘦西湖风景区内的“云水三千香事馆”。实践团队到达时,香事馆才刚刚开张。香事馆负责人张玲老师着一身素雅白色旗袍,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文人香。张玲老师是文学毕业生,虽然出生在南京却非常热爱扬州古色古香的氛围,便一人来到扬州从品茶、插花开始学起。她所从事的香文化传播行业既是她的职业又是她的热爱。目前,张玲老师也在积极推动文人香事项目申请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让文人香事从扬州走向江苏再走向国家。
经过一番交流,实践队员们选择了两款香型进行制作。一种是普遍的篆香,一种是可以随身携带的香囊。篆香会用到香粉,要将香粉填实至金属模具,最后将模具提起即可得到相应的图案。最后点一炷香以点燃香粉,盖上炉盖,袅袅香烟便从小炉中飘出。而香囊制作方法就相对简单,要将不添加任何香精的药材放入研磨钵分批进行研磨,最后再一并装入香囊中。整套制作流程下来时间为30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不短非常适合休闲的时候制作,非常适合当今浮躁的社会下年轻人寻觅心灵的恬静。
篆香和香囊制作完毕后,实践队员们与张玲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这是个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香事馆在节假日和农历三月会迎来人流量高峰,同时也会随着旅游淡季旺季周期性变化。”让张玲老师欣喜的是,人群中青年人占大多数,并且许多人会穿着汉服体验制作过程,别有一番雅兴。同时很多的家长也会带小孩子前来学习如何制香,于是香事馆也开展了相应的亲子体验套餐活动以及开发了相关文创产品。同时,张玲老师表示:“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像小红书等平台了解传统文化,它正处于一个复兴的阶段。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的状态,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追寻精神上的满足。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张玲老师寄希望于这个时代,也寄希望于青年。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队队员们积极制作了关于文人香事的调查问卷,并一共收集到了102份答卷。调查问卷显示,半成人群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扬州文人香文化,其中不太了解的人群比完全不了解的人群多。由此可见,文人香文化的宣传并未做到位,民众普及率较低。此外,关于文人香产品的购买,我们将其主要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渠道。排除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的人群从未购买过文人香相关产品,大多数人选择在线下门店购买而非线上平台购买。基于现状,实践队员们建议多元化开发文创产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平台积极整治产品参差不齐的现状,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为消费者负责。
“扬州好,香事最难忘。”经过一番访问,实践团队队员们对文人香文化有了新的感悟。尤其在文人香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实践团队队员们希望能够以扬州为发展基点,辐射周边地区,以实体体验馆加网络宣传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文人香文化,助力文人香的延续和推广。
7月10日队员们结束文人香事相关的调查。稍作休整后,实践队员们于7月18日赴仪征捺山与聚源春茶叶合作社开展绿杨春相关调研活动。
7月18日当天上午,实践团队队员们来到仪征捺山地质公园,那里有种植绿杨春的当地农户。在会客室中,队员们向她询问了茶叶种植的相关问题,包括茶叶种植方式,个体茶叶种植规模,后续加工方式等等。队员们了解到绿杨春在春季采摘,目前正属于农闲时期,当地农户会发展副业以提高收入水平。接着,队员们跟随着农户的脚步一同前往茶田内。由于采茶季节已过,加上天气过于炎热,茶田中并没有农户在从事生产工作,不过队员们仍然被连绵起伏不绝的茶田震撼。
告别了当地的农户,实践队员们又拜访了当地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马俊老师。扬州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处枣林湾旅游度假区,是仪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单位,共有员工100余名。作为农村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马俊老师主要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作,包括茶叶的种植到后期产品处理包装销售。他本人也获得了仪征地区农业技术能手称号,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为队员们社会实践调研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帮助。在马俊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先参观了位于合作社内的茶叶生产车间。车间环境整洁,光线明亮,为工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环境。马老师向我们依次介绍了生产机器,这些形态迥异的机器负责不同的工序,包括杀青、理条、初烘、整形、足干、挑剔等等。随着工序的推进,新鲜的茶叶逐渐变为我们常看到的商品。
参观完茶叶生产车间后,实践队员们跟随着马俊老师的步伐来到了位于合作社后山的示范性茶园。与普通茶农的茶田相比,这里显得更加整洁规范,面积也更加庞大。该合作社生产的茶叶以绿杨春为主,但也有龙井、六安瓜片、碧螺春等品种。除了满山的茶树,示范区内还有旅游休闲的配套设施,在采茶季时可以开放旅游,提高合作社收入。在合作社会客区,马老师就绿杨春持续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展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绿杨春产品质量优秀,但是种植规模小,产量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合作社计划提高绿杨春整体产量,先满足扬州本地需求,再向外地运输,达到逐步扩大市场规模的目的。相较于知名绿茶龙井,碧螺春等,绿杨春品牌认可度不高,互联网大潮是新时代的新机遇,应该趁此机会提升其知名度。实践队员们也将帮助合作社和茶农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宣传绿杨春产品,助力仪征绿茶发展。
经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队队员们深刻了解了扬州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两名璀璨明珠的历史背景、现今发展道路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实践团队队员们希望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能转变传统的非遗传承思路,真正地让非遗与人民生活相辅相成、相互交融,让非遗知名度不再仅靠着单一旅游业的发展而呈季节性波动,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与现代文明握手、交相辉映。
文字:汤可心 戴羽辰,摄影:薛晶晶 郭鑫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21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