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报湖北8月27日电(通讯员 刘仍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秭归县暑期社会实践团——“橙丰”破浪实践小队在岗位科学家付艳萍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秭归县调查当地柑橘的致富之路,使实践团成员在实践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只有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九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我来说虽然短暂,但却很充实。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更好地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在与实践团其他同学的相互帮助下,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本次实践活动,在这九天里,不仅让我收获了大学期间几份真挚的友谊,而且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共同规划路线、讨论实践主题,在结束了一天的任务后一同品味秭归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升格局,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不论是在实践前期,还是在实践中期、后期,我们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在实践前期对接过程中,有一部分我们要拜访的企业或者人物,由于没有找到联系方式而迟迟对接不上,亦或是对接人员不乐意直接提供帮助而无法继续后期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只能换备用方案或者是寻求指导老师的帮助,以方便后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期,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团队成员对接的负责人时间冲突,以及没有提前和其他团队成员沟通、实践方案后期按照实际活动有所更改等,团队成员为了都要满足两边的需要,不得已将团队成员分为两批,分别赶往不同的实践地点,但是谁要去哪个实践地点,团队成员之间也存在着分歧。此时,就更加考验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实践后期,团队成员间总结前期实践资料、宣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团队指导老师付艳萍帮助我们确定选题和实践方案;感谢农业农村局、良种繁育中心的曹立新主任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帮助我们联系相关的对接人员,并且考虑到我们“人生地不熟”,而且实践地点偏远、路程时间长、乘车不方便,于是他们带领我们前往归州镇向家店村、水田坝乡、屈姑集团等各个实践地点,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践过程中要面临的困难;感谢每次我们结束完当天的实践活动返回到旅店时老板娘的嘘寒问暖;最后也要感谢团队里的每个人,在问题面前不回避,集思广益,相互谅解,这种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值得珍惜。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走进农户家中面对面交流、专访种植大户王强老板、访问基层政府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走向街头采访脐橙摊贩、体验知名企业屈故集团旗下的柑橘全产业链、参观柑橘溯源文化馆、体验橙谷小镇文化内涵、走进夷陵新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园……我们对于“秭归样本”的致富密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农业的出路在于因地制宜、在于现代化,利用数字平台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利用科技赋能,才能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借助此次实践活动,我们走向社会、开阔眼界、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作为一名“新农科”学子,我们更应该深知“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真正内涵,只有走进田间地头,与真实的农民交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此次深入柑橘主产区实践,将专业知识同实践相融合,让我感到植物保护未来具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更激发了我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相信此次实践活动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美好回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延续这次实践过程中的精神和品质,牢记习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嘱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橙丰”破浪实践团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