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走进舌尖上的非遗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非遗同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展现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追求。因此,7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一路“统”行实践队队员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走进非遗,领略舌尖上的非遗文化。
周村烧饼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种传统小吃,因产于淄博周村区而得名,其源于汉代,成于晚清,是山东省名优特产之一。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是山东省淄博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小吃以山东省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如秋叶,形似满月,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回味无穷。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山东瓜拉叶子烧饼”。
周村烧饼博物馆向世人展示鲁商发源地的历史风貌,又用现场制作的方式向游客展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村烧饼制作技艺,也被誉为“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周村古商埠的历史在这里延伸。
图为一路“统”行实践队队员参观周村烧饼博物馆
周村烧饼博物馆门口红灯高挂金字牌匾鲜亮,门侧还挂有“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牌。走进周村博物馆的大门,队员们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透着厚重感的旧照片、保留下来的石碾……这一切都在讲述着周村烧饼悠久的历史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展历程。展示在大厅的《烧饼赋》,洋洋几千字,详述了周村烧饼的特点、声誉以及百年传承、发扬光大的历程。
图为周村烧饼博物馆内展厅
周村烧饼博物馆在设计上还特别注重感染力,在从一层去地下一层的扶梯旁,有一面巨幅的“笑脸墙”,图片上面的男女老幼都是面带笑容地咬着薄酥香脆的周村烧饼,整幅图幸福感四溢,瞬间感动游客。在地下一层,“活态”化让周村烧饼神奇制作技艺完美展现。游客不仅能看到烧饼师傅们的制作烧饼表演,自己也能上手一试。揉剂、延展、着麻、贴饼,这些动作看上去轻巧灵活,一气呵成,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技师们熟练轻盈的动作看上去像极了舞者。
图为周村烧饼技师制作周村烧饼
在实践过程中,一路“统”行实践队队员也亲手体验了制作周村烧饼的过程,非遗传承人在旁边给队员们讲述周村烧饼的发展历史。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承担起守护非遗文化的责任,在传承中守正创新,创造性的使周村烧饼被更多人看见、品尝。从历史内涵中不断汲取营养和动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现场展示周村烧饼的制作技艺,更好的让参观者了解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精妙,真正实现非遗与群众生活相融合,确保非遗承载着的历史文化记忆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生活中得以传承与弘扬,使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活力在线。
静止的文明,其涸必然;常新的文明,方有前景。随着数字时代席卷而来,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数字赋能文化“两创”,不仅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山东省致力于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周村烧饼被人们所了解。强产业、强创意、强展示,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周村烧饼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抓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非遗文化落在人心上,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大学生,一路“统”行实践队队员们也将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己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站在新的起点上,积极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力优化数字社会新环境,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主动作为、继往开来,点亮齐鲁文化的现代文明之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02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