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古村落。 中国青年网联络员朱保继提供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大路,那么文化就像是道路上的火把,指引着后人不断地往前大步走。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火把中,就像是灯塔一样耀眼,让后来的人不断去瞻仰,去学习,并融汇自身,成为推动道路向前的力量。2023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非遗社会实践队黎阳老街队开展了对徽州非遗文化的探寻。从徽派建筑到徽雕糕,从屯溪老街到草木染,我们在调研的途中发现了许多前人留下来的智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背后蕴藏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仰慕的。
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家训家规,以及深深的刻在中国人心底的家族观念,这让散布在天南地北的游子们有了心灵的寄托之处,也让教育能够持续的传承。许许多多的名人也都是在经历过宗族的培养,才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而徽州的宗族文化更是在中国文化上留下了极其浓厚的一笔。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闽粤越人和部分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居徽州。到汉末时期,史称徽州居民为“山越”。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纷纷南徙徽州,当地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友好共处、通婚融合,逐步统一融合为汉族,山越之称即告消亡。
从朝代上看,明代以前可考的大族有57个,主要大族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洪、余、鲍、戴、曹、江、孙、毕、朱、巴等姓次之。外地大姓迁徙徽州主要在汉、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等朝代,迁徙最多是在唐代,共有24个姓氏家族;其次为宋代,有15个氏族。这与上述中原氏族三次入徽大迁徙是相一致的。迁徽大族原籍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等省。可见,中原地区是徽州氏族的主籍地。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徽州博物馆。 中国青年网联络员朱保继提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于秦王朝统治之下。后来因为战乱和政治避难等原因,大量豪门望族将此地作为求生的“世外桃源”。在这种迁徙与交融中,中原文化不断流入,使得徽州文化开始兴盛,为后来大规模的建造牌坊提供了文化保证。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自古地狭人稠,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为求生存,徽州人年少时就外出谋生,以经商为业。勤劳的付出换来富甲天下的美名,以致民间盛传“无徽不成镇”。尽管富甲一方的徽商家财万贯,钜货丰盈,可商人低贱的社会地位却成为徽商挥之不去的梦魇。为求得社会地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始终占据人心。徽商在财富盈余的情况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兴办书院与文化、教育事业中,从而形成了“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局面,使得徽商永葆青春与活力。徽商虽常年在外创业,却无法割舍厚重的乡土情愫。“光宗耀祖,叶落归根”是他们共同的人生追求,于是,徽商纷纷“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以彰显他们生平的显要与恢宏的家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5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